基于胞映射的机车牵引齿轮系统非线性特性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机车轮轨黏着特性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2.3 胞映射法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4 混沌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胞映射基本理论与应用 | 第18-26页 |
2.1 引言 | 第18页 |
2.2 简单胞映射基本原理 | 第18-19页 |
2.3 简单胞映射基本概念与算法实现 | 第19-21页 |
2.3.1 正规胞与陷胞 | 第19页 |
2.3.2 平衡胞与周期运动 | 第19-20页 |
2.3.3 瞬态胞与吸引域 | 第20页 |
2.3.4 算法的实现 | 第20-21页 |
2.4 改进的二维胞映射 | 第21-22页 |
2.4.1 具体实施步骤 | 第22页 |
2.4.2 简单离散系统算例 | 第22页 |
2.5 改进的胞映射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| 第22-2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机车齿轮转子临界转速及不平衡响应分析 | 第26-34页 |
3.1 引言 | 第26页 |
3.2 Riccati传递矩阵法 | 第26-28页 |
3.3 机车齿轮转子系统模型建立 | 第28-29页 |
3.4 临界转速计算 | 第29-31页 |
3.5 不平衡响应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机车牵引齿轮啮合动态激励分析 | 第34-41页 |
4.1 引言 | 第34页 |
4.2 动态激励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2.1 输入及输出转矩 | 第34-35页 |
4.2.2 综合误差 | 第35页 |
4.2.3 齿轮啮合刚度 | 第35-36页 |
4.3 齿轮啮合刚度的计算 | 第36-4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5章 机车牵引齿轮系统全局特性分析 | 第41-67页 |
5.1 引言 | 第41页 |
5.2 机车牵引齿轮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建立 | 第41-45页 |
5.3 机车牵引齿轮系统全局特性分析 | 第45-66页 |
5.3.1 齿侧间隙对全局特性的影响 | 第45-50页 |
5.3.2 主动小齿轮转速对全局特性的影响 | 第50-60页 |
5.3.3 综合误差对全局特性的影响 | 第60-6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6章 负载波动的机车牵引齿轮系统非线性特性分析 | 第67-85页 |
6.1 引言 | 第67页 |
6.2 轮轨黏着特性 | 第67-69页 |
6.3 负载波动的机车牵引齿轮系统模型的建立 | 第69-70页 |
6.4 蠕滑率变化对系统混沌运动的影响 | 第70-75页 |
6.4.1 混沌的产生与混沌吸引子的跳跃 | 第70-71页 |
6.4.2 混沌吸引子的消失 | 第71-73页 |
6.4.3 混沌吸引域的稀疏 | 第73-75页 |
6.5 蠕滑率对系统共存周期运动的影响 | 第75-80页 |
6.6 不同初始值的系统动态特性 | 第80-82页 |
6.7 不同啮合阻尼的周期解稳定性 | 第82-84页 |
6.8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