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21页 |
1.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缘起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内外关于生态问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关于区域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3 关于行政协调在区域治理中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4 关于文献综述的总结与梳理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 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行政协调视野中区域雾霾治理的理论框架 | 第21-29页 |
2.1 核心概念 | 第21-23页 |
2.1.1 行政协调 | 第21-22页 |
2.1.2 区域治理 | 第22-23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3-26页 |
2.2.1 生态文明理论 | 第23页 |
2.2.2 区域生态合作治理理论 | 第23-25页 |
2.2.3 组织间网络治理理论 | 第25页 |
2.2.4 公共物品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3 基于“行政协调-区域治理-环境绩效”框架的跨域雾霾治理研究 | 第26-29页 |
2.3.1 行政协调的逻辑起点 | 第26页 |
2.3.2 区域生态治理的公共物品属性 | 第26-28页 |
2.3.3 建立环境绩效考核体系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现实梳理 | 第29-36页 |
3.1 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迫切性 | 第29-30页 |
3.1.1 雾霾形成的原因 | 第29页 |
3.1.2 雾霾影响范围达到历史峰值 | 第29-30页 |
3.2 当下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既有构架与运行机制 | 第30-36页 |
3.2.1 当前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结构性因素 | 第31-33页 |
3.2.2 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机制运行现状 | 第33-36页 |
第四章 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困境及原因剖析 | 第36-45页 |
4.1 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困境 | 第36-39页 |
4.1.1 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政府治理困境 | 第36-38页 |
4.1.2 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非政府治理困境 | 第38-39页 |
4.2 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困境分析 | 第39-45页 |
4.2.1 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政府困境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2.2 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非政府困境分析 | 第42-45页 |
第五章 发达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| 第45-51页 |
5.1 美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分析 | 第45-48页 |
5.1.1 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机制 | 第45-46页 |
5.1.2 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制体系 | 第46-47页 |
5.1.3 大气污染多元创新治理措施 | 第47-48页 |
5.2 欧盟各国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2.1 欧盟大气污染治理的立法与技术因素 | 第48-49页 |
5.2.2 欧盟大气污染治理的合作联动因素 | 第49页 |
5.3 日本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分析 | 第49-51页 |
第六章 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的路径选择 | 第51-59页 |
6.1 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中政府间联合治理的可行性条件 | 第51-55页 |
6.1.1 区域内各级地方政府强大领导力 | 第51-52页 |
6.1.2 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力经济支撑 | 第52-53页 |
6.1.3 长江三角区生态补偿治理的经验分析 | 第53-55页 |
6.2 基于行政协调的长三角区域雾霾协同治理的制度创新 | 第55-56页 |
6.2.1 重构政府经济职能 | 第55-56页 |
6.2.2 培育市场机制 | 第56页 |
6.3 基于行政协调的长三角区域雾霾协同治理的基本机制构建 | 第56-59页 |
6.3.1 建立长三角区域机构保障机制 | 第56-57页 |
6.3.2 建立长三角区域新型公共合作模式 | 第57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书目 | 第60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