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负载型铁基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

摘要第10-12页
ABSTRACT第12-13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41页
    1.1 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概述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金的物理化学性质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纳米金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纳米金催化研究的优势与挑战第15-17页
    1.2 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第17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浸渍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共沉淀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沉积-沉淀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胶体沉积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其他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1.3 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催化反应第23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CO氧化反应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水汽转化反应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富氢条件下CO的优先氧化反应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丙烯环氧化反应第28-30页
    1.4 影响纳米金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因素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金物种的物理状态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载体效应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金-载体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载体表面羟基的影响第34-36页
    1.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选题依据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36-38页
    1.6 参考文献第38-41页
第二章 DP_Au/FeO_x和CD Au/FeO_x系列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CO氧化构效关系研究第41-70页
    2.1 研究背景第41页
    2.2 载体和催化剂制备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载体制备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催化剂制备第42-44页
    2.3 催化剂表征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元素分析(ICP-AES)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程序升温还原(H_2-TPR)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X-射线吸收精细结构(XAFS)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粉末X-射线衍射(XRD)第46页
    2.4 催化剂催化性能测试第46-47页
    2.5 催化剂构效关系研究第47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基本结构表征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新鲜催化剂的结构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焙烧后催化剂的结构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催化剂活性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反应后催化剂的结构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6 原位XANES表征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7 原位XRD表征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8 金颗粒形成过程分析第67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67-68页
    2.7 参考文献第68-70页
第三章 DP_Au/Fe_OH_pH和DP_Au/Fe_O_T系列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C第70-92页
    3.1 研究背景第70页
    3.2 载体和催化剂制备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载体制备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沉积沉淀法制备金催化剂第73页
    3.3 催化剂表征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元素分析(ICP-AES)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程序升温还原(H_2-TPR)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X-射线粉末衍射(XRD)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比表面测试(BET)第74页
    3.4 催化剂催化性能测试第74页
    3.5 催化剂构效关系研究第74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催化剂的基本表征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新鲜催化剂的结构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焙烧后催化剂的结构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反应后催化剂的结构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催化剂活性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H_2-TPR结果分析第86-90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90-91页
    3.7 参考文献第91-92页
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92-94页
    4.1 总结第92页
    4.2 展望第92-94页
致谢第94-9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5-96页
附件第96页

论文共9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整合证据链的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诊断方法的应用评价
下一篇:低浓度过氧化氢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