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2-13页 |
前言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玉米大斑病及真菌有性生殖研究进展 | 第15-23页 |
1.1 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1.1.1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| 第15页 |
1.1.2 玉米大斑病菌研究进展 | 第15页 |
1.1.3 玉米大斑病菌致病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1.2 真菌的有性生殖 | 第17-19页 |
1.2.1 真菌有性生殖的研究 | 第17页 |
1.2.2 交配型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3 病原真菌效应分子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1.3.1 全基因组预测效应因子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1.3.2 病原菌效应因子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玉米大斑病菌效应分子预测分析 | 第23-2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1.1 材料 | 第23页 |
2.1.2 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2.1 玉米大斑病菌中的小分子蛋白 | 第24-25页 |
2.2.2 玉米大斑病菌中效应因子全基因组预测 | 第25-27页 |
2.2.3 玉米大斑病菌选效应因子信号肽特征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3 结论与讨论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| 第29-35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1页 |
3.1.1 供试菌株 | 第29页 |
3.1.2 培养基 | 第29页 |
3.1.3 缓冲液和试剂 | 第29-30页 |
3.1.4 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4页 |
3.2.1 病原菌鉴定 | 第31-33页 |
3.2.2 供试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 结论与讨论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基因位点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5-56页 |
4.1 玉米大斑病菌StMAT1-1交配型基因位点全长克隆 | 第35-44页 |
4.1.1 材料 | 第35页 |
4.1.2 方法 | 第35-38页 |
4.1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4页 |
4.2 玉米大斑病菌StMAT1-2基因位点全长克隆 | 第44-50页 |
4.2.1 材料 | 第44页 |
4.2.2 方法 | 第44-46页 |
4.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0页 |
4.3 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基因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50-56页 |
4.3.1 材料 | 第50页 |
4.3.2 方法 | 第50页 |
4.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5页 |
4.3.4 结论与讨论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检测 | 第56-60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6-57页 |
5.1.1 供试菌株 | 第56页 |
5.1.2 培养基 | 第56页 |
5.1.3 缓冲液及试剂 | 第56页 |
5.1.4 方法 | 第56-57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2.1 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PCR检测 | 第57-58页 |
5.2.2 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的分布及频率统计 | 第58-59页 |
5.3 结论与讨论 | 第59-6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附录表 | 第68-71页 |
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