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清公案小说中的包公形象研究
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绪论 | 第6-15页 |
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创新点 | 第6-7页 |
一、选题的目的 | 第6页 |
二、创新点 | 第6-7页 |
第二节 包公形象与包公文学研究现状 | 第7-13页 |
一、建国前 | 第7-8页 |
二、建国后—七十年代 | 第8-9页 |
三、七十年代末—八十年代 | 第9-10页 |
四、九十年代至今 | 第10-12页 |
五、台湾及国外研究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| 第13-15页 |
一、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二、解决的主要问题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公案小说的发展历程 | 第15-22页 |
第一节“公案”及“公案小说”的内涵 | 第15-18页 |
一、“公案”一词的定义 | 第15-17页 |
二、“公案小说”的定义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公案小说的发展演变概述 | 第18-22页 |
一、明代之前公案小说的素材准备与初步发展 | 第18-20页 |
二、明清公案小说的繁荣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包公文学形象产生的史料根源与初步发展 | 第22-35页 |
第一节 包拯的生平 | 第22-24页 |
第二节 包拯为官准则研究 | 第24-28页 |
一、包拯的“忠君”与“重民”准则 | 第24-25页 |
二、包拯的审判准则 | 第25-26页 |
三、包拯的刑罚准则 | 第26-28页 |
第三节 宋代话本小说中包公文学形象的出现 | 第28-29页 |
第四节 元代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| 第29-35页 |
一、元杂剧中的包公戏概述 | 第30-31页 |
二、包公形象的主要特点 | 第31-33页 |
三、包公戏与包公形象在元代得到长足发展的原因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明清各公案小说中的包公形象 | 第35-52页 |
第一节 明清涉及包公形象的公案小说概述 | 第35-37页 |
一、明代涉及包公形象的小说概述 | 第35-36页 |
二、清代涉及包公形象的小说概述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小说中包公形象特点与新变 | 第37-52页 |
一、《百家公案》中的包公 | 第37-39页 |
二、《龙图公案》中的包公 | 第39-43页 |
三、《清风闸》中的包公 | 第43-44页 |
四、包公、狄青系列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包公 | 第44-46页 |
五、《三侠五义》中的包公 | 第46-50页 |
六、其余公案小说中的包公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包公形象在明清公案小说中的演变 | 第52-63页 |
第一节 包公故事的演变 | 第52-56页 |
一、包公故事的朝代特征 | 第52-53页 |
二、包公故事在不同作品中的演变 | 第53-56页 |
第二节 包公形象的演变 | 第56-63页 |
一、外貌的演变 | 第57-58页 |
二、性格的演变 | 第58-59页 |
三、断案手段的演变 | 第59-60页 |
四、主要身份的演变 | 第60-63页 |
第五章 以包公为代表的清官形象文化意义 | 第63-70页 |
第一节 清官文化的内涵 | 第63-67页 |
一、清官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| 第63-64页 |
二、清官文化内涵解读 | 第64-67页 |
第二节 以包公为代表的清官崇拜的实质 | 第67-70页 |
结语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