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·研究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| 第10-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面临问题 | 第11-13页 |
·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方法与目标原则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·目标原则 | 第14-15页 |
·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7-27页 |
·概念阐释 | 第17-19页 |
·历史文化名城概念 | 第17页 |
·历史地段(历史文化街区)概念 | 第17-18页 |
·历史文化风貌区概念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9-27页 |
·国外历史街区的研究 | 第19-22页 |
·国内历史街区的研究 | 第22-27页 |
第三章 均禾墟历史文化风貌区现状条件分析及规划定位 | 第27-61页 |
·现状调查分析 | 第27-52页 |
·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挖掘 | 第27-33页 |
·墟市的相关研究 | 第33-38页 |
·用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| 第38-40页 |
·历史遗迹保护价值分析 | 第40-47页 |
·空间环境及建筑现状 | 第47-51页 |
·人口现状 | 第51-52页 |
·道路交通及市政设施现状 | 第52页 |
·均和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面临的困难 | 第52-54页 |
·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必要性 | 第54页 |
·均和墟发展潜力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保护开发条件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历史文化资源综合评价 | 第55页 |
·区位优势 | 第55页 |
·科学定位与确立目标 | 第55-57页 |
·科学定位 | 第55-56页 |
·旅游开发策略 | 第56-57页 |
·规划目标 | 第57页 |
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的措施 | 第57-59页 |
·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用地布局及功能调整 | 第57页 |
·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居住人口疏导 | 第57-58页 |
·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产业调整升级 | 第58页 |
·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实行有机更新 | 第58-59页 |
·改善历史文化风貌区交通条件 | 第59页 |
·树立规划原则 | 第59-61页 |
·整体保护原则 | 第59页 |
·历史真实原则 | 第59页 |
·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59-60页 |
·多样性原则 | 第60-61页 |
第四章 均禾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发展的规划方案 | 第61-83页 |
·规划范围与保护范围 | 第61-62页 |
·规划范围 | 第61页 |
·保护范围 | 第61-62页 |
·空间环境保护与更新 | 第62-63页 |
·建筑保护与更新 | 第63-65页 |
·建筑保护 | 第63-64页 |
·内部改善 | 第64页 |
·新增建筑建设指引 | 第64-65页 |
·古井与古树名木保护 | 第65页 |
·古井保护措施 | 第65页 |
·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| 第65页 |
·用地布局 | 第65-72页 |
·规划用地布局 | 第65-67页 |
·用地构成 | 第67页 |
·对分区规划调整说明 | 第67-70页 |
·功能区划分与控制 | 第70-71页 |
·分区建设导引 | 第71-72页 |
·道路交通组织 | 第72-73页 |
·城市设计意象 | 第73-74页 |
·建筑量及经济平衡测算 | 第74-83页 |
·建筑量指标测算 | 第74-76页 |
·经济测算 | 第76-81页 |
·资金筹集估算 | 第81页 |
·拆建成本构成 | 第81-83页 |
第五章 规划实施建议 | 第83-86页 |
·完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利用的相关法规办法 | 第83页 |
·强化历史文化风貌区发展引导 | 第83-85页 |
·建议成立专门机构实施保护 | 第83-84页 |
·探索建立风貌区保护与发展新做法 | 第84-85页 |
·争取社会的广泛参与 | 第85-86页 |
总结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附件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