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17页 |
1.1 癫痫概述 | 第11页 |
1.2 新型抗癫痫化合物的研发进展 | 第11-16页 |
1.2.1 腺苷(Adenosine) | 第12页 |
1.2.2 AMP-X-0079 | 第12-13页 |
1.2.3 大麻二酚(Cannabidiol) | 第13页 |
1.2.4 VLB-01 | 第13-14页 |
1.2.5 YKP3089 | 第14页 |
1.2.6 伊匹妥英(Imepitoin) | 第14-15页 |
1.2.7 SAGE-217 | 第15-16页 |
结语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17-39页 |
2.1 实验设计 | 第17-19页 |
2.2 合成部分 | 第19-36页 |
2.2.1 仪器和试剂 | 第19页 |
2.2.2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 | 第19-20页 |
2.2.3 合成方法和相关波普数据 | 第20-36页 |
2.3 药理部分 | 第36-39页 |
2.3.1 实验动物与材料 | 第36-37页 |
2.3.2 最大电休克实验(MES) | 第37页 |
2.3.3 神经毒性实验(TOX) | 第37页 |
2.3.4 化学物质致惊厥实验模型(戊四唑,荷包牡丹碱) | 第37-38页 |
2.3.5 小鼠口服给药时效曲线的测定及抗惊厥活性定量评价 | 第38页 |
2.3.6 统计学分析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39-48页 |
3.1 合成部分 | 第39-41页 |
3.2 H1系列化合物的药理部分 | 第41-45页 |
3.2.1 H1系列化合物的抗惊厥活性初筛结果 | 第41-42页 |
3.2.2 目标化合物抗惊厥活性的定量评价 | 第42页 |
3.2.3 小鼠口服给药时效曲线与药抗惊厥活性定量评价结果 | 第42-43页 |
3.2.4 化学物质致惊厥实验药理结果 | 第43-45页 |
3.3 H2系列化合物抗惊厥活性初筛结果 | 第45-46页 |
3.4 构效关系讨论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附录A | 第55-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