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9页 |
·引言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染料废水的处理现状 | 第15-20页 |
·物理法 | 第15-18页 |
·化学法 | 第18-19页 |
·生物法 | 第19-20页 |
·锰氧化合物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状况 | 第20-26页 |
·锰氧化合物的制备 | 第20-23页 |
·二氧化锰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3-26页 |
·锰氧化合物的环境属性 | 第26-27页 |
·离子交换作用 | 第26页 |
·氧化还原作用 | 第26-27页 |
·粒径效应 | 第27页 |
·孔道效应 | 第27页 |
·题的来源、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·课题的来源 | 第27页 |
·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9-34页 |
·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29-30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9-30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3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·脱色实验 | 第31页 |
·重铬酸钾法测COD_(Cr) | 第31-32页 |
·静态吸附实验 | 第32页 |
·羟基自由基测定 | 第32页 |
·原子吸收测试 | 第32-33页 |
·表征及分析方法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Bir型氧化锰对阳离子染料的脱色研究 | 第34-49页 |
·催化剂表征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6页 |
·X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34页 |
·红外分析(FT-IR) | 第34-35页 |
·SEM | 第35-36页 |
·阳离子黄X-5GL的吸收曲线和工作曲线 | 第36-38页 |
·吸收曲线的绘制 | 第36-37页 |
·工作曲线的绘制 | 第37-38页 |
·脱色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4页 |
·脱色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| 第38页 |
·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Bir型氧化锰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初始浓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初始pH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混合强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KMnO_4与葡萄糖的不同比值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金属离子Mg~(2+)、Ca~(2+)对体系脱色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重金属离子对脱色率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·对其他阳离子染料的脱色效果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动力学模型及机理 | 第49-67页 |
·表观动力学分析 | 第49-55页 |
·不同混合强度的表观动力学 | 第49-51页 |
·不同初始浓度的表观动力学 | 第51-52页 |
·不同初始pH值时的表观动力学 | 第52-54页 |
·不同氧化锰用量时的表观动力学 | 第54-55页 |
·物质传递和转移 | 第55-56页 |
·微孔扩散(内扩散模型) | 第56-58页 |
·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 | 第58-60页 |
·脱色机理 | 第60-65页 |
·羟基自由基 | 第60-61页 |
·GC-MS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元素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| 第63页 |
·紫外光谱分析 | 第63-65页 |
·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| 第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