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峰值预测与分析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4-15页 |
1.3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5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| 第15-17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理论及方法 | 第17-22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17-18页 |
2.1.1 低碳经济 | 第17页 |
2.1.2 可持续发展 | 第17-18页 |
2.2 LMDI方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 | 第18页 |
2.3 STIRPAT模型 | 第18-19页 |
2.4 岭回归模型 | 第19-2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现状 | 第22-28页 |
3.1 京津冀地区社会发展现状 | 第22-23页 |
3.1.1 人口规模 | 第22页 |
3.1.2 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 | 第22-23页 |
3.2 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及能源消费 | 第23-25页 |
3.2.1 京津冀地区产业经济现状 | 第23-25页 |
3.2.2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特征 | 第25页 |
3.3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3.1 碳排放计算 | 第25-26页 |
3.3.2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4章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峰值预测模型研究 | 第28-37页 |
4.1 LMDI模型指标及数据选取 | 第28-31页 |
4.1.1 因素分析 | 第28页 |
4.1.2 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的构建 | 第28-30页 |
4.1.3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| 第30-31页 |
4.2 STIRPAT模型建立与拟合 | 第31-36页 |
4.2.1 拓展STIRPAT模型建立 | 第31-32页 |
4.2.2 共线性检验 | 第32-33页 |
4.2.3 岭回归 | 第33-35页 |
4.2.4 岭回归结果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5章 京津冀区域碳排放情景构建与分析 | 第37-47页 |
5.1 碳排放情景参数设置 | 第37-39页 |
5.1.1 情景设置思路 | 第37页 |
5.1.2 变量变化趋势设置 | 第37-39页 |
5.2 碳排放情景设置与描述 | 第39-41页 |
5.3 碳排放峰值预测结果 | 第41-46页 |
5.3.1 碳排放情景预测分析 | 第41-42页 |
5.3.2 碳排放情景对比分析 | 第42-4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6章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峰值控制分析与建议 | 第47-60页 |
6.1 碳排放峰值可控性分析 | 第47-54页 |
6.1.1 人口变动带来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6.1.2 城市化变动带来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6.1.3 人均GDP变动带来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6.1.4 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 | 第50页 |
6.1.5 技术水平变动带来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6.1.6 能源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6.1.7 单因素变化影响的综合分析 | 第53-54页 |
6.2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峰值控制措施 | 第54-59页 |
6.2.1 产业结构升级 | 第55-57页 |
6.2.2 能源结构优化政策 | 第57-59页 |
6.2.3 构建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 | 第59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成果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