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2页 |
| Contents | 第12-1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3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| ·非线性有限元 | 第17页 |
| ·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发展历史 | 第17-19页 |
| ·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软件计算功能 | 第19-21页 |
| ·本课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| ·Perform-3D静力弹塑性推翻与伪静力试验对比分析 | 第21页 |
| ·基于构件各软件的Pushover计算分析 | 第21-22页 |
| ·基于实际工程各软件的Pushover计算分析 | 第22页 |
| ·GSNAP计算测试 | 第22页 |
| ·计算参数取值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静力弹塑性Pushover理论 | 第23-33页 |
| ·静力弹塑性Pushover原理 | 第23页 |
| ·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步骤 | 第23页 |
| ·Pushover方法的水平加载模式 | 第23-24页 |
| ·几种常用的Pushover方法 | 第24-33页 |
| ·美国ATC-40能力谱法 | 第24-27页 |
| ·位移影响系数法 | 第27-30页 |
| ·N2法 | 第30-33页 |
| 第三章 常用弹塑性分析软件 | 第33-45页 |
| ·各软件计算模型对比 | 第33-34页 |
| ·梁单元模型比较 | 第34-36页 |
| ·纤维束模型 | 第34-35页 |
| ·塑性铰模型 | 第35-36页 |
| ·纤维束模型和塑性铰模型比较 | 第36页 |
| ·墙单元模型比较 | 第36-38页 |
| ·纤维束模型 | 第36-37页 |
| ·壳元损伤模型 | 第37页 |
| ·弹塑性墙元模型 | 第37-38页 |
| ·墙单元模型比较 | 第38页 |
| ·各软件Pushover参数设置窗口 | 第38-45页 |
| ·ETABS软件 | 第38-39页 |
| ·MIDAS软件 | 第39-42页 |
| ·EPDA软件 | 第42页 |
| ·GSNAP软件 | 第42-43页 |
| ·PERFORM-3D软件 | 第43-45页 |
| 第四章 试验数据与软件计算结果对比 | 第45-49页 |
| ·试验一 | 第45-47页 |
| ·框架模型参数 | 第45-46页 |
| ·计算结果 | 第46-47页 |
| ·试验二 | 第47-49页 |
| ·剪力墙模型参数 | 第47-48页 |
| ·计算结果 | 第48-49页 |
| 第五章 各软件Pushover分析对比 | 第49-98页 |
| ·1层单榀框架 | 第49-68页 |
| ·模型参数 | 第49-50页 |
| ·框架平面内加载 | 第50-59页 |
| ·框架平面外加载 | 第59-68页 |
| ·5层单榀框架 | 第68-75页 |
| ·模型参数 | 第68页 |
| ·框架面内加载 | 第68-72页 |
| ·框架面外加载 | 第72-75页 |
| ·框架结构实际工程 | 第75-76页 |
| ·模型参数 | 第75页 |
| ·静力分析 | 第75-76页 |
| ·5 层单片剪力墙 | 第76-81页 |
| ·模型参数 | 第76-77页 |
| ·剪力墙面内加载 | 第77-80页 |
| ·剪力墙面外加载 | 第80-81页 |
| ·剪力墙结构实际工程 | 第81-83页 |
| ·模型参数 | 第81-82页 |
| ·静力分析 | 第82-83页 |
| ·加载模式比较 | 第83页 |
| ·收敛条件的设置 | 第83-91页 |
| ·单榀单层框架模型 | 第83-85页 |
| ·框架结构实际工程 | 第85-87页 |
| ·单片剪力墙模型 | 第87-89页 |
| ·剪力墙结构实际工程 | 第89-91页 |
| ·单元剖分的设置 | 第91-96页 |
| ·单榀单层框架模型 | 第92-94页 |
| ·单片剪力墙模型 | 第94-9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| 第六章 GSNAP测试分析 | 第98-110页 |
| ·11层某框架结构 | 第98-104页 |
| ·模型参数 | 第98页 |
| ·Pushover计算结果 | 第98-104页 |
| ·某48层框支剪力墙结构 | 第104-109页 |
| ·模型参数 | 第104-105页 |
| ·Pushover计算结果 | 第105-10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0-112页 |
| ·主要内容和总结 | 第110-111页 |
| ·展望 | 第111-11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2-11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16-119页 |
| 致谢 | 第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