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一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第三节 文章的研究方法、框架结构、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5-17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二、框架结构 | 第16页 |
三、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理论概述 | 第17-22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界定 | 第17-20页 |
一、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划分 | 第17-18页 |
二、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特殊属性 | 第18-20页 |
第二节 营销性无形资产与贸易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比较分析 | 第20-22页 |
一、价值确定 | 第21页 |
二、转让定价方式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案例分析——以Glaxo案为例 | 第22-38页 |
第一节 Glaxo案例分析 | 第22-26页 |
一、Glaxo案基本情况简述 | 第22-23页 |
二、Glaxo案件的争议点 | 第23-25页 |
三、Glaxo案调整方法分析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调整方法选择分析 | 第26-33页 |
一、转让定价传统调整方法适用性分析 | 第26-28页 |
二、交易利润法适用性分析 | 第28-31页 |
三、成本分摊安排 | 第31-32页 |
四、预约定价制度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营销性无形资产估值调整法选择分析 | 第33-38页 |
一、重置成本法适用性分析 | 第34页 |
二、市场法适用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
三、收益现值法适用性分析 | 第35-38页 |
第四章 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38-44页 |
第一节 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制度现状 | 第38-41页 |
一、我国转让定价税收立法历程 | 第38-39页 |
二、我国税收法规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规定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实务处理 | 第41-44页 |
一、案例分析 | 第41-42页 |
二、完善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必要性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国外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及经验借鉴 | 第44-48页 |
第一节 美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及经验借鉴 | 第44-45页 |
一、美国营销性无形资产权属认定规则 | 第44页 |
二、美国营销性无形资产收益分配规则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澳大利亚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及经验借鉴 | 第45-47页 |
第三节 印度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及经验借鉴 | 第47-48页 |
一、印度营销性无形资产范围界定规则 | 第47-48页 |
二、印度营销性无形资产收益分配规则 | 第48页 |
第六章 完善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制度的对策 | 第48-56页 |
第一节 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制度完善构想 | 第48-52页 |
一、建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制度框架 | 第49页 |
二、明确界定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范围 | 第49-50页 |
三、明确制定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利润分配规则 | 第50-51页 |
四、为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调整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引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加强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 | 第52-56页 |
一、建立健全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 | 第52页 |
二、引入定期调整制度,赋予税务机关事后调整权力 | 第52-53页 |
三、尽可能采用双边或多边的预约定价安排 | 第53页 |
四、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 | 第53-56页 |
总结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