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各种防治方法论文--生物防治论文

层出镰孢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引言第10-14页
    1 玉米鞘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现状第10页
    2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第10-11页
    3 生防菌的作用机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竞争作用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拮抗作用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3.3 诱导植物抗性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3.4 溶菌作用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3.5 促进植物生长第12页
    4 发酵条件优化第12页
    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-14页
第二章 层出镰孢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第14-24页
    1 材料和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菌株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供试培养基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 主要试剂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 仪器与设备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5 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 拮抗细菌的分离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 拮抗细菌的筛选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 菌株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测定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4 菌株 16S rDNA的序列测定和分析第15-16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拮抗细菌菌株的分离与筛选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菌株的形态特征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4 菌株 16S rDNA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18-22页
    3 讨论第22-24页
第三章 田间防效试验第24-32页
    1 材料和方法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菌株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病原真菌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生防菌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供试培养基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 主要试剂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 仪器与设备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 玉米种植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 生防菌接种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1 种子培养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2 发酵培养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3 菌悬液制备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4 生防菌接种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7 病原菌接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1 层出镰孢孢悬液的制备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2 禾谷镰孢孢悬液的制备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3 层出镰孢接种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4 禾谷镰孢接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8 试验结果调查第27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发病情况调查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生防菌在挽回病害导致玉米产量损失方面的作用第28-30页
    3 讨论第30-32页
第四章YM-8 和YM-15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第32-45页
    1 材料和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菌株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供试培养基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 主要试剂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 仪器与设备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 种子培养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 发酵条件优化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4 发酵无菌上清液的制备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5 抗菌活性检测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6 数据统计第33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33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生长曲线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发酵条件优化的单因素试验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碳源筛选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氮源筛选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无机盐筛选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发酵培养基组成的正交试验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 装液量对菌株抗菌活性的影响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 接种量对菌株抗菌活性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 pH值对菌株产抗菌物质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 温度对菌株产抗菌物质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5 转速对菌株产抗菌物质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6 发酵条件优化前后的对比第43页
    3 讨论第43-45页
结论第45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50页
作者简历第50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0-51页
致谢第51-52页

论文共5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布—加综合征患者副肝静脉的代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
下一篇:网络时代公民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冲突与协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