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前言 | 第9-23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1页 |
1.1.1 吉林省高校转型期的背景与特点 | 第9页 |
1.1.2 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| 第9-10页 |
1.1.3 吉林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特征与作用 | 第10页 |
1.1.4 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11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3-19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.3 国内外文献总述 | 第18-19页 |
1.4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3页 |
2 研究对象和方法 | 第23-25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23页 |
2.2 调查对象 | 第23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2.3.1 问卷调查法 | 第23-24页 |
2.3.2 文献资料法 | 第24页 |
2.3.3 访谈法 | 第24页 |
2.3.4 数理统计法 | 第24页 |
2.3.5 逻辑法 | 第24-25页 |
3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8页 |
3.1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转变方向及内容 | 第25-26页 |
3.1.1 体育课程紧密结合就业思想方向 | 第25页 |
3.1.2 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在体育课程中有效的结合 | 第25-26页 |
3.1.3 体育课程设置与职业特点相融合 | 第26页 |
3.2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目标 | 第26-27页 |
3.3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内容 | 第27-30页 |
3.4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结构 | 第30-31页 |
3.4.1 设置学科与术科相结合的教学课程结构 | 第30页 |
3.4.2 创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辅相成的学科课程体系 | 第30页 |
3.4.3 构建课程结构框架的合理性,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性 | 第30-31页 |
3.5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教材 | 第31页 |
3.6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评价 | 第31-34页 |
3.6.1 体育课程评价的方法 | 第31-32页 |
3.6.2 体育课程评价的指标构建 | 第32页 |
3.6.3 体育课程评价的主体 | 第32页 |
3.6.4 体育课程评价指标权重 | 第32-33页 |
3.6.5 体育课程评价改革方法 | 第33-34页 |
3.7 长春科技学院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实施现状 | 第34-38页 |
3.7.1 长春科技学院体育课程目标 | 第35页 |
3.7.2 长春科技学院体育课程内容 | 第35-36页 |
3.7.3 长春科技学院体育课程结构 | 第36页 |
3.7.4 长春科技学院体育课程教材 | 第36页 |
3.7.5 长春科技学院体育课程评价 | 第36-38页 |
4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定位与发展对策研究 | 第38-40页 |
4.1 建立以健康教育为中心 | 第38页 |
4.2 体育课程设置多层次立体化 | 第38页 |
4.3 体育课程设置多样化 | 第38-39页 |
4.4 应用型院校体育课程设置需结合专业特点 | 第39页 |
4.5 应用型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的内外在关联 | 第39页 |
4.6 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| 第39-40页 |
5 结论与建议 | 第40-43页 |
5.1 结论 | 第40-41页 |
5.1.1 体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| 第40页 |
5.1.2 体育课程内容单一 | 第40页 |
5.1.3 成绩评价方式方法单一 | 第40页 |
5.1.4 教材没有针对性 | 第40-41页 |
5.2 建议 | 第41-43页 |
5.2.1 完善体育课程结构 | 第41页 |
5.2.2 丰富体育课程设置内容 | 第41页 |
5.2.3 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成绩评价体系 | 第41页 |
5.2.4 编写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材、加大场馆设施投入力度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附件 | 第46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