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| 第9-1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9-32页 |
1.1 课题来源 | 第19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21-29页 |
1.3.1 颗粒运动扩散规律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1.3.2 颗粒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1.3.3 颗粒暴露水平的研究现状 | 第27-28页 |
1.3.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| 第28-29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9-32页 |
第2章 颗粒运动扩散模型 | 第32-43页 |
2.1 颗粒扩散模型 | 第32-34页 |
2.2 颗粒沉降模型 | 第34-38页 |
2.2.1 垂直表面颗粒沉降模型 | 第34-36页 |
2.2.2 水平表面颗粒沉降模型 | 第36-37页 |
2.2.3 颗粒加权沉降计算模型 | 第37页 |
2.2.4 影响颗粒沉降的重要因素 | 第37-38页 |
2.3 颗粒凝并模型 | 第38-42页 |
2.3.1 颗粒布朗凝并模型 | 第39-40页 |
2.3.2 颗粒梯度凝并模型 | 第40页 |
2.3.3 颗粒湍流凝并模型 | 第40页 |
2.3.4 影响颗粒凝并模型的重要因素 | 第40-4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3章 汽油车排放颗粒沉降和凝并的实验研究 | 第43-65页 |
3.1 超细颗粒沉降和凝并特性的实验方法 | 第43-52页 |
3.1.1 实验目的 | 第43页 |
3.1.2 实验设计 | 第43-48页 |
3.1.3 实验仪器 | 第48-49页 |
3.1.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| 第49-52页 |
3.2 超细颗粒衰减特性 | 第52-56页 |
3.3 超细颗粒的沉降特性 | 第56-60页 |
3.4 超细颗粒的凝并核分析 | 第60-63页 |
3.5 超细颗粒衰减过程中沉降/凝并所占比例分析 | 第63-6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4章 地下车库颗粒凝并变化规律模拟研究 | 第65-100页 |
4.1 数值模拟用模型 | 第65-66页 |
4.2 地下车库颗粒凝并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 | 第66-78页 |
4.2.1 物理模型和模拟条件 | 第66-72页 |
4.2.2 网格生成 | 第72-74页 |
4.2.3 模型验证 | 第74-78页 |
4.3 地下车库颗粒凝并特性分析 | 第78-99页 |
4.3.1 中部区域1台车停放条件下的颗粒凝并特性 | 第78-89页 |
4.3.2 中部区域6台车停放条件下的颗粒凝并特性 | 第89-93页 |
4.3.3 车辆低速运行状态下的颗粒凝并特性 | 第93-9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5章 地下车库颗粒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00-125页 |
5.1 地下车库颗粒污染水平测试方法 | 第100-105页 |
5.1.1 测试对象 | 第100-101页 |
5.1.2 测试参数及方法 | 第101-104页 |
5.1.3 测试仪器 | 第104-105页 |
5.2 颗粒污染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| 第105-106页 |
5.2.1 相关分析方法 | 第105-106页 |
5.2.2 分类回归树分析方法 | 第106页 |
5.3 测试数据处理 | 第106-113页 |
5.3.1 测试数据误差分析 | 第107-110页 |
5.3.2 测试参数逐时分布特性 | 第110-113页 |
5.4 地下车库颗粒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| 第113-119页 |
5.4.1 车库车辆逐时进出规律 | 第113-114页 |
5.4.2 车库出入口环境参数变化规律 | 第114-117页 |
5.4.3 车库颗粒数浓度变化规律 | 第117-119页 |
5.5 地下车库颗粒污染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19-124页 |
5.5.1 各参数影响颗粒污染变化的相关分析 | 第120-121页 |
5.5.2 各参数影响颗粒污染变化的分类回归树分析 | 第121-124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24-125页 |
第6章 地下车库颗粒浓度扩散特性分析 | 第125-147页 |
6.1 颗粒扩散数值模拟方法 | 第125-131页 |
6.1.1 物理模型及模拟条件 | 第125-127页 |
6.1.2 网格生成 | 第127-129页 |
6.1.3 模型验证 | 第129-131页 |
6.2 地下车库不同区域的颗粒浓度扩散特性 | 第131-142页 |
6.2.1 中部区域1台车停放条件下的颗粒浓度扩散 | 第131-136页 |
6.2.2 中部区域6台车停放条件下的颗粒浓度扩散 | 第136-139页 |
6.2.3 车库出入口区域的颗粒浓度扩散 | 第139-142页 |
6.3 不同参数对颗粒浓度扩散特性的影响 | 第142-146页 |
6.3.1 排气温度对中部区域颗粒浓度扩散的影响 | 第142-144页 |
6.3.2 车库出入口风速对颗粒浓度扩散的影响 | 第144-146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46-147页 |
第7章 地下车库颗粒暴露水平评价 | 第147-160页 |
7.1 颗粒暴露水平评价方法 | 第147-149页 |
7.1.1 颗粒暴露评价指标 | 第147-148页 |
7.1.2 颗粒暴露评价分析条件的设定 | 第148-149页 |
7.2 地下车库颗粒平均暴露水平评价 | 第149-156页 |
7.2.1 成人短期暴露水平 | 第149-152页 |
7.2.2 儿童短期暴露水平 | 第152-155页 |
7.2.3 车库值班人员全天暴露水平 | 第155-156页 |
7.3 地下车库颗粒瞬时排放条件下的暴露水平评价 | 第156-158页 |
7.3.1 瞬时排放条件下的成人暴露水平 | 第156-157页 |
7.3.2 瞬时排放条件下的儿童暴露水平 | 第157-158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58-160页 |
结论 | 第160-1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2-175页 |
附录 | 第175-194页 |
附录1 车辆低速运行湍流动能分布 | 第175-176页 |
附录2 单层车库 3σ 数据处理结果 | 第176-179页 |
附录3 单层车库颗粒逐时计数浓度 | 第179-182页 |
附录4 单层车库逐时车流量 | 第182-186页 |
附录5 单层车库出入口逐时风速 | 第186-188页 |
附录6 单层车库出入口逐时温度 | 第188-190页 |
附录7 单层车库出入口逐时相对湿度 | 第190-192页 |
附录8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活动强度下推荐短期呼吸速率 | 第192-19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94-197页 |
致谢 | 第197-19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