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相州研究
| 摘要 | 第8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| 绪论 | 第12-19页 |
| 一 选题缘由 | 第12-13页 |
| 二 相关史料 | 第13-15页 |
| 三 研究综述 | 第15-19页 |
| 第一章 唐代相州的自然环境、交通状况与社会经济 | 第19-35页 |
| 一 唐代相州的自然环境概述 | 第19-21页 |
| 二 唐代相州的交通状况 | 第21-27页 |
| (一) 陆路交通 | 第22-25页 |
| (二) 水路交通 | 第25-27页 |
| 三 唐代相州的社会经济 | 第27-35页 |
| (一) 农业 | 第28-31页 |
| (二) 手工业 | 第31-32页 |
| (三) 人口与贡赋 | 第32-35页 |
| 第二章 唐代相州的政区沿革与行政机构 | 第35-53页 |
| 一 唐代相州的行政区划沿革 | 第35-42页 |
| 二 相州总管(都督)府 | 第42-45页 |
| 三 相州州级官府及其府僚 | 第45-48页 |
| 四 相卫(昭义)节度使府及其府僚 | 第48-53页 |
| 第三章 唐代相州行政长官选任分析 | 第53-102页 |
| 一 唐代相州刺史的籍贯 | 第53-69页 |
| (一) 唐代相州刺史的籍贯、郡望考察 | 第53-65页 |
| (二) 唐代相州刺史的籍贯分布特点 | 第65-69页 |
| 二 唐代相州刺史的出身阶层 | 第69-75页 |
| 三 唐代相州刺史的入仕途径 | 第75-82页 |
| (一) 唐前期:以科举和宗室成员为主 | 第75-79页 |
| (二) 唐后期:以藩镇节度使亲属为主 | 第79-82页 |
| 四 唐代相州刺史的迁转 | 第82-95页 |
| (一) 唐代相州刺史迁入官分析 | 第82-89页 |
| (二) 唐代相州刺史迁出官分析 | 第89-95页 |
| 五 相州与郓、定、沧、襄州的比较 | 第95-102页 |
| (一) 籍贯比较 | 第96-97页 |
| (二) 出身比较 | 第97-98页 |
| (三) 迁入官比较 | 第98-100页 |
| (四) 迁出官比较 | 第100-102页 |
| 第四章 唐代相州与周边地区 | 第102-118页 |
| 一 洛阳的屏障和河北的门户 | 第103-107页 |
| (一) 唐初河北的局势 | 第103-104页 |
| (二) 东都洛阳的屏障 | 第104-106页 |
| (三) 进入河北的门户 | 第106-107页 |
| 二 山西与河北联系的枢纽 | 第107-109页 |
| (一) 窦建德放弃滏口要道 | 第107-108页 |
| (二) 昭义镇对魏博的防遏 | 第108-109页 |
| 三 魏博镇的支柱之一 | 第109-112页 |
| (一) 田承嗣夺取相州 | 第110-111页 |
| (二) 永济渠促相、魏发展 | 第111-112页 |
| 四 相汴一体化的尝试 | 第112-118页 |
| (一) 唐代汴州的地位 | 第113-114页 |
| (二) 安史叛军进军路线 | 第114-115页 |
| (三) 魏博镇对汴州的觊觎 | 第115-116页 |
| (四) 朱全忠争夺魏博 | 第116-118页 |
| 结语 | 第118-12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1-129页 |
| 附录 | 第129-140页 |
| 致谢 | 第140-141页 |
| 附件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