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3页 |
(一)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 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(三)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1、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2、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3、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2-13页 |
一、消极腐败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直面的生死危机 | 第13-21页 |
(一) 消极腐败的内涵及其特征 | 第13-15页 |
1 消极腐败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2 消极腐败的特征 | 第14-15页 |
(二) 防范和化解消极腐败的重要意义 | 第15-17页 |
1 防范和化解消极腐败,实现党现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| 第15-16页 |
2 防范和化解消极腐败,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以及巩固党执政基础与地位有重要意义 | 第16页 |
3 防范和化解消极腐败,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要举措 | 第16-17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对消极腐败危险的理论与对策 | 第17-21页 |
1 马克思恩格斯的监督思想 | 第17-18页 |
2 列宁的监督思想 | 第18页 |
3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监督思想 | 第18-21页 |
二、消极腐败现象的特点及危害 | 第21-26页 |
(一) 消极腐败现象的特点 | 第21-23页 |
1 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 | 第21页 |
2 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| 第21-22页 |
3 部门利益至上 | 第22页 |
4 宗派主义思想滋长 | 第22页 |
5 好人主义现象突出 | 第22-23页 |
6 形式主义盛行 | 第23页 |
(二) 消极腐败危险的危害 | 第23-26页 |
1 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 | 第24页 |
2 丧失人民群众信任 | 第24-25页 |
3 滋生不良风气 | 第25-26页 |
三、消极腐败危险的形成原因 | 第26-30页 |
(一) 社会道德规范缺失 | 第26-27页 |
(二) 过度重视个人利益 | 第27页 |
(三) 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| 第27-28页 |
(四) 社会监督的欠缺 | 第28-30页 |
四、解决消极腐败问题的探讨 | 第30-35页 |
(一) 加强党性教育,补足理想信念的“钙” | 第30-31页 |
(二) 完善制度监督体系,加大对权力的约束力度 | 第31-32页 |
(三) 注重法治,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| 第32-33页 |
(四) 加大监管力度,做到标本兼治 | 第33-34页 |
(五) 加快体制改革,实现职能转变 | 第34-35页 |
结语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致谢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