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问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4-18页 |
第2章 理论方法应用基础 | 第18-26页 |
2.1 大质量理论应用基础 | 第18-19页 |
2.1.1 质量与大质量的区别 | 第18页 |
2.1.2 房地产开发企业大质量的特性 | 第18-19页 |
2.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基础 | 第19页 |
2.3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质量控制应用基础 | 第19-23页 |
2.3.1 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控制特点和重点 | 第20页 |
2.3.2 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| 第20-21页 |
2.3.3 基本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步骤 | 第23-2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晨光家园项目质量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26-46页 |
3.1 晨光家园项目概况 | 第26页 |
3.2 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26-33页 |
3.2.1 规划设计质量控制现状 | 第26-27页 |
3.2.2 规划设计质量问题分析 | 第27-33页 |
3.3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33-40页 |
3.3.1 施工质量控制现状 | 第33-34页 |
3.3.2 施工质量问题分析 | 第34-40页 |
3.4 项目一期交用和客服维保阶段质量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4.1 项目交用和客服维保质量控制现状 | 第40页 |
3.4.2 项目交用和客服维保质量问题及PDCA法原因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5 晨光一期全过程质量问题成因综合系统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4章 晨光家园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完善 | 第46-60页 |
4.1 质量方针和目标 | 第46-47页 |
4.2 质量目标管理网络 | 第47-48页 |
4.3 基于系统优化思想的质量控制规章体系完善对策 | 第48-51页 |
4.4 成立质量技术小组 | 第51页 |
4.5 质量责任制 | 第51页 |
4.6 总包管理 | 第51-54页 |
4.6.1 总包对分包的管理原则 | 第52页 |
4.6.2 建立健全总包管理组织体系 | 第52页 |
4.6.3 总包质量保证体系 | 第52-53页 |
4.6.4 总包质量保证组织结构 | 第53页 |
4.6.5 进行科学的职责分工 | 第53页 |
4.6.6 总分包管理 | 第53-54页 |
4.6.7 总包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 | 第54页 |
4.7 监理管理 | 第54-55页 |
4.8 房地产开发质量保证体系 | 第55-59页 |
4.8.1 构建原则 | 第55-56页 |
4.8.2 体系构成 | 第56-57页 |
4.8.3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| 第57-59页 |
4.9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晨光家园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 | 第60-86页 |
5.1 规划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| 第60-65页 |
5.1.1 计划(P) | 第60-61页 |
5.1.2 实施(D) | 第61-62页 |
5.1.3 检查(C) | 第62页 |
5.1.4 处理和改进(A) | 第62-63页 |
5.1.5 改进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| 第63-65页 |
5.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| 第65-76页 |
5.2.1 人员质量控制 | 第65-66页 |
5.2.2 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| 第66页 |
5.2.3 材料质量控制 | 第66页 |
5.2.4 施工机械设备质量控制 | 第66页 |
5.2.5 实测实量质量控制 | 第66-68页 |
5.2.6 环境的质量控制 | 第68页 |
5.2.7 成品保护的质量控制 | 第68-69页 |
5.2.8 改进前后质量对比分析 | 第69-75页 |
5.2.9 改进前后质量问题处理成本对比分析 | 第75页 |
5.2.10 改进前后进度对比分析 | 第75-76页 |
5.3 交用和客服维保阶段质量控制 | 第76-82页 |
5.3.1 计划(P) | 第77-78页 |
5.3.2 实施(D) | 第78-79页 |
5.3.3 检查(C) | 第79-80页 |
5.3.4 处理和改进(A) | 第80-81页 |
5.3.5 交用和客服维保阶段质量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| 第81-82页 |
5.4 寻找遗留问题 | 第82-8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3-86页 |
结论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0页 |
附录 | 第90-96页 |
附录A | 第90-91页 |
附录B | 第91-92页 |
附录C | 第92-93页 |
附录D | 第93-94页 |
附录E | 第94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