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社会与环境论文

马克思生态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绪论第9-14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综述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综述第11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2页
    1.4 研究重点、难点和创新点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重点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难点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创新点第13-14页
2 马克思生态批判思想的前提与发展第14-22页
    2.1 马克思基于哲学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马克思博士论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对黑格尔观念的自然观的批判和继承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对青年黑格尔派“自我意识哲学”的彻底清算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对费尔巴哈直观自然观的批判第18-19页
    2.2 马克思生态批判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异化劳动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三大社会形态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影响第21-22页
3 马克思生态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2-33页
    3.1 人化自然的批判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自然自身的异化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第24-25页
    3.2 物质变换断裂的批判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物质变换中断第26-27页
    3.3 资本逻辑的批判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资本逻辑的内在界限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资本逻辑加速生态危机的原因第29-31页
    3.4 资本生产实践的批判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第32-33页
4 马克思生态批判思想所包含的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”的理论建树第33-43页
    4.1 坚持从实践唯物主义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践的形成发展过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践是人与自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桥梁第34-35页
    4.2 可持续性思想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提倡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提高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提倡代际公平第36页
    4.3 推翻并超越资本主义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态恶化的根源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缓和生态危机提供了制度保证第39-40页
    4.4 实现劳动者联合的共产主义社会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自然——人——社会的三重解放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第41-43页
5 马克思生态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第43-55页
    5.1 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自信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社会主义同样存在生态危机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生态道路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坚持“扬弃”的辩证否定观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把马克思生态批判思想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有机联系起来第45-46页
    5.2 为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前进方向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培养理性生态人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提升驾驭资本的自觉性,激活资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活力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,倡导绿色科技与生态化并行第50-51页
    5.3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维范式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摆脱“国族狭隘”走向“世界命运”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的基本原则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国际合作第53-55页
6 结论第55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60页
在学研究成果第60-61页
致谢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三种不同银纳米粒子SERS基底比较研究
下一篇:双模连续态量子关联的度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