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1.1 研究背景意义 | 第9-10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5页 |
| 1.2.1 工业化理论研究 | 第11-13页 |
| 1.2.2 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第2章 新型工业化相关理论 | 第17-24页 |
| 2.1 工业化理论 | 第17-19页 |
| 2.1.1 霍夫曼定理 | 第17页 |
| 2.1.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| 第17-18页 |
| 2.1.3 钱纳里发展型式理论 | 第18页 |
| 2.1.4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| 第18页 |
| 2.1.5 库兹涅茨产值与就业结构阶段论 | 第18-19页 |
| 2.2 新型工业化理论 | 第19-21页 |
| 2.2.1 新型工业化内涵 | 第19-20页 |
| 2.2.2 新型工业化特征 | 第20-21页 |
| 2.3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2.3.1 可持续发展涵义 | 第21页 |
| 2.3.2 可持续发展特征 | 第21页 |
| 2.3.3 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21-22页 |
| 2.4 循环经济理论 | 第22-24页 |
| 2.4.1 循环经济起源与概念 | 第22页 |
| 2.4.2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第3章 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现状 | 第24-30页 |
| 3.1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| 第25-26页 |
| 3.2 科技创新力度逐渐加大 | 第26页 |
| 3.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| 第26-28页 |
| 3.4 主要工业产品产能提高 | 第28页 |
| 3.5 企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 | 第28-30页 |
| 第4章 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 | 第30-50页 |
| 4.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30-31页 |
| 4.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1-33页 |
| 4.2.1 评价指标确定 | 第31页 |
| 4.2.2 评价指标阐释 | 第31-33页 |
| 4.3 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定分析 | 第33-48页 |
| 4.3.1 新型工业化评价方法 | 第33-34页 |
| 4.3.2 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定 | 第34-43页 |
| 4.3.3 新型工业化水平分析 | 第43-48页 |
| 4.4 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| 第48-50页 |
| 4.4.1 经济总量规模小,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| 第48页 |
| 4.4.2 信息化水平较低,高新技术产业落后 | 第48-49页 |
| 4.4.3 科技实力相对弱,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| 第49页 |
| 4.4.4 人力资源水平低,综合素质能力较差 | 第49页 |
| 4.4.5 资源依赖程度高,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| 第49-50页 |
|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0-54页 |
| 5.1 主要结论 | 第50-51页 |
| 5.2 对策建议 | 第51-53页 |
| 5.2.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| 第51页 |
| 5.2.2 推动信息产业发展,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| 第51页 |
| 5.2.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,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| 第51-52页 |
| 5.2.4 加强教育经费投入,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| 第52页 |
| 5.2.5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,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| 第52-53页 |
| 5.3 研究展望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附录A 标准化数值 | 第58-59页 |
| 附录B 专家打分表 | 第59-62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