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课题来源和项目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概述 | 第10-12页 |
1.3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及其关键技术 | 第12-17页 |
1.3.1 多相电机与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| 第12-14页 |
1.3.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建模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3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4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PWM算法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电磁转矩和有限元分析 | 第19-32页 |
2.1 引言 | 第19页 |
2.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转矩脉动分析 | 第19-26页 |
2.2.1 定子合成磁动势分析 | 第19-24页 |
2.2.2 转子磁势及转矩脉动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3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值分析 | 第26-30页 |
2.3.1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| 第26-28页 |
2.3.2 有限元仿真结果 | 第28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与矢量控制分析 | 第32-46页 |
3.1 引言 | 第32页 |
3.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| 第32-36页 |
3.3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研究 | 第36-39页 |
3.3.1 基于最小电流矢量控制的谐波电流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2 仿真与实验分析结果 | 第37-39页 |
3.4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双dq模型模型稳定性分析 | 第39-44页 |
3.4.1 双dq模型与矢量空间解耦模型的等效 | 第39-41页 |
3.4.2 双dq模型的稳定性分析与仿真 | 第41-4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空间电压脉宽调制研究 | 第46-66页 |
4.1 引言 | 第46页 |
4.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SVPWM调制策略 | 第46-55页 |
4.2.1 二矢量SVPWM | 第48-50页 |
4.2.2 四矢量SVPWM及其波形中心化处理 | 第50-55页 |
4.3 基于中间矢量的过调制策略的分析 | 第55-60页 |
4.3.1 基于中间矢量的正弦电压调制算法 | 第55-57页 |
4.3.2 基于中间矢量的过调制算法 | 第57-60页 |
4.4 过调制的仿真与实验分析 | 第60-6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全速段MTPA弱磁控制策略 | 第66-85页 |
5.1 引言 | 第66页 |
5.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特点 | 第66-68页 |
5.2.1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实现 | 第66-67页 |
5.2.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约束条件 | 第67-68页 |
5.3 全速段MTPA弱磁控制策略分析 | 第68-81页 |
5.3.1 全速段MTPA的弱磁控制算法设计 | 第68-73页 |
5.3.2 全速段电流输出限幅的近似拟合 | 第73-75页 |
5.3.3 基于模型自适应的全速段MTPA弱磁算法改进 | 第75-76页 |
5.3.4 仿真与实验分析结果 | 第76-81页 |
5.4 全速段MTPA弱磁控制的谐波电流分析 | 第81-8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结论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3页 |
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