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.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5-18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就地城镇化的提出与价值 | 第20-23页 |
2.1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难题 | 第20-21页 |
2.2 就地城镇化的内涵与价值 | 第21-23页 |
3.我国就地城镇化的理论论证 | 第23-28页 |
3.1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就地城镇化的目标 | 第23-24页 |
3.2 灰色区域理论与就近小城镇的主体形态 | 第24-25页 |
3.3 集聚效应理论与就近适度集聚 | 第25-26页 |
3.4 城乡“双推—拉”模型与就近迁移意愿 | 第26-28页 |
4.我国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驱动力 | 第28-34页 |
4.1 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| 第28-33页 |
4.2 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倒逼驱动力 | 第33-34页 |
5.就地城镇化的典型模式分析 | 第34-42页 |
5.1 大都市周边卫星镇:借力发展模式 | 第34-36页 |
5.2 相对区位优势镇:外生型发展模式 | 第36-37页 |
5.3 远离中心城市的强镇:内生型发展模式 | 第37-38页 |
5.4 综合性小镇:特色小城镇模式 | 第38-40页 |
5.5 分散小乡村的集聚:新型农村社区模式 | 第40-42页 |
6.我国就地城镇化发展的限制与风险 | 第42-45页 |
6.1 小城镇集聚效应有限,社会性基础设施薄弱 | 第42-43页 |
6.2 乡镇企业发展迟缓 | 第43页 |
6.3 半城镇化风险与边缘性贫困风险 | 第43-45页 |
7.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策略分析 | 第45-49页 |
7.1 树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,创新就地城镇化实现方式 | 第45页 |
7.2 扩权强镇,进一步加强基层政府的引导与驱动功能 | 第45-46页 |
7.3 深化城乡制度改革,全面推进包容性城镇制度建设 | 第46-47页 |
7.4 推进地方经济与城镇化同步发展,培育城镇主导产业 | 第47-48页 |
7.5 深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,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| 第48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