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导言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结构与性质 | 第7-16页 |
第一节 刑法中两处“逃逸”认定与理解 | 第7-8页 |
第二节 肇事后逃逸成立行为复数 | 第8-9页 |
第三节 肇事后逃逸情况下罪过研究 | 第9-10页 |
第四节 行政法与刑法的“逃逸”差异研究 | 第10-11页 |
第五节“逃逸”情节认定及其不作为性质 | 第11-16页 |
一、学理上的学说及相关分析 | 第12-14页 |
二、“逃逸”的不作为性质能否作不作为犯罪处理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指使逃逸的定性以及逃逸场合下罪数问题 | 第16-21页 |
第一节 指使逃逸的定性 | 第16-18页 |
第二节 逃逸场合下罪名转化和罪数问题 | 第18-21页 |
一、逃逸情形下可能会触犯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罪 | 第18-19页 |
二、交通肇事逃逸场合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交通肇事后逃逸场合下自首的认定 | 第21-26页 |
第一节 交通肇事罪自首存在与否问题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司法解释限制交通肇事案件中自首的认定范围 | 第22-23页 |
第三节 不逃逸不等于自首 | 第23-24页 |
第四节 肇事后逃逸又自动投案的逃逸认定与自首认定问题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“因逃逸致人死亡”相关问题研究 | 第26-32页 |
第一节“因逃逸致人死亡”的含义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“因逃逸致人死亡”不具有独立性 | 第27-32页 |
一、是否以基本犯的构成为前提 | 第28-29页 |
二、罪过形式是否为间接故意 | 第29-30页 |
三、“逃逸”独立犯罪化解决共犯争议是否必要 | 第30-32页 |
结语 | 第32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5页 |
后记 | 第35-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