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6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6-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6-7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7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| 第7-13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| 第7-9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| 第9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本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5-19页 |
2.1 农村精英的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2.1.1 精英的概念界定 | 第15页 |
2.1.2 农村精英的定义 | 第15-16页 |
2.1.3 农村精英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2.2 理论依据 | 第17-19页 |
2.2.1 精英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2 精英流动理论 | 第18页 |
2.2.3 治理理论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农村精英的形成及其在村级治理中的功能 | 第19-24页 |
3.1 农村精英的形成 | 第19-21页 |
3.1.1 政治精英的形成 | 第19页 |
3.1.2 经济精英的形成 | 第19-20页 |
3.1.3 社会精英的形成 | 第20-21页 |
3.2 农村精英在村级治理中的功能分析 | 第21-24页 |
3.2.1 政治功能 | 第21页 |
3.2.2 经济功能 | 第21-22页 |
3.2.3 社会文化功能 | 第22-24页 |
第四章 当前我国农村精英流失的现状及对农村治理的影响 | 第24-33页 |
4.1 农村精英流失的现状——以山东B村为例 | 第24-28页 |
4.1.1 政治精英影响力日渐弱化 | 第24-25页 |
4.1.2 经济精英外流严重,新兴经济精英政治参与热情低下 | 第25-27页 |
4.1.3 农村留守精英水平有限 | 第27-28页 |
4.2 农村精英流失的原因 | 第28-30页 |
4.2.1 农村社会环境出现“滑坡” | 第28页 |
4.2.2 城乡地区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| 第28-29页 |
4.2.3 农村系统认同度持续降低 | 第29-30页 |
4.3 农村精英流失对农村治理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4.3.1 农村治理政治环境混乱 | 第30-31页 |
4.3.2 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| 第31页 |
4.3.3 农村精神文化面貌受损 | 第31-33页 |
第五章 防止农村精英流失的应对策略 | 第33-42页 |
5.1 建立健全精英流动机制,完善农村精英内部流通渠道 | 第33-35页 |
5.1.1 建立健全精英选择、吸纳机制 | 第33-34页 |
5.1.2 建立健全精英激励机制 | 第34页 |
5.1.3 建立健全精英淘汰机制 | 第34-35页 |
5.2 创造条件吸引各方精英人才流入农村 | 第35-37页 |
5.2.1 借助国家政策,改善农村创业、发展环境 | 第35页 |
5.2.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缩小城乡差距 | 第35-36页 |
5.2.3 打造基层服务型政府,营造吸引精英流入的平台 | 第36-37页 |
5.3 改善农村社会环境,留住村庄既有精英 | 第37-39页 |
5.3.1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,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| 第37-38页 |
5.3.2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,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 | 第38页 |
5.3.3 提高村干部待遇,维持他们的政治热情 | 第38-39页 |
5.4 改革农村教育,发掘、培育新一代精英人才 | 第39-42页 |
5.4.1 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,培养热爱农村的青少年 | 第39-40页 |
5.4.2 依托高等教育平台,注重农民职业技能的提高 | 第40页 |
5.4.3 进一步提高农村留守精英自身的素质 | 第40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