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灾害地质学论文

基于地理处理服务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--以白龙江为例

中文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0-11页
    1.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1.4 研究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现状第14页
    1.5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4-15页
    1.6 论文结构安排第15-17页
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第17-23页
    2.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测数据获取与传输技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无线传感器网络(WSN)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M2M数据传输第17-18页
    2.2 地理处理服务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地理处理的概念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ArcGIS Server地理处理服务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地理处理服务的实现第20-22页
    2.3 地理信息的动态可视化原理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信息可视化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地理信息的动态可视化第22-23页
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库设计第23-41页
    3.1 研究区概况第23-24页
    3.2 基础数据库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研究区基础地理数据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地质灾害专题数据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研究区地质环境数据库第25-31页
    3.3 监测数据库第31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研究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点的介绍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示范点主要监测指标和所获数据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示范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传感器监测数据库设计第35-41页
第四章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动态模型的建立与发布第41-60页
    4.1 监测数据的动态可视化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动态符号设计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动态监测数据的可视化第42页
    4.2 研究区监测数据空间分析服务模型的建立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监测数据空间分析地理处理服务及功能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空间插值及叠加分析原理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建立空间插值分析工具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建立叠加分析工具第44-46页
    4.3 研究区灾害危险性评价服务模型的建立第46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滑坡泥险性评价地理处理服务及功能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建立基于栅格单元的重分类及采样分析工具模型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工具的建立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评价地理处理服务工具的建立第54-55页
    4.4 研究区动态空间分析地理服务模型建立与发布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研究区动态空间分析地理处理服务建立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研究区动态空间分析地理处理服务的发布与调用第56-57页
    4.5 基于ANDROID及IPHONE OS移动平台的监测预警平台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在移动平台上部署监测预警系统的背景及意义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在移动平台上监测预警系统的部署第58-60页
第五章 基于地理处理服务的原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—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第60-69页
    5.1 系统设计思想及运行环境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设计思想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运行环境第60-61页
    5.2 系统结构及技术实现第61-62页
    5.3 系统主要功能第62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地图文档管理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监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分析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灾害危险性评价第67-69页
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第69-71页
    6.1 结果第69页
    6.2 讨论第69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4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4-75页
致谢第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缺氧诱导因子-1α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
下一篇: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中的诊断价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