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--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论文

陕北平矿与脆弱生态复合区生态恢复与环境质量评价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2 土地退化及植被恢复研究进展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土地退化概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植被恢复及其发展第16-18页
    1.3 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演变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植被恢复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第19页
    1.4 工矿区土壤环境质量研究进展第19-20页
    1.5 存在问题第20-22页
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-30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气候条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植被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地质地貌第23页
    2.2 矿产资源开采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矿产资源现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第25页
    2.3 研究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 2.4 技术路线第26-28页
    2.5 测试项目与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2.6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9-30页
第三章 不同植被群落植被恢复的土壤质量效益第30-47页
    3.1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研究区概况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第31页
    3.2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3.3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32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土壤pH和CEC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土壤有机质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土壤养分第35-38页
    3.4 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相关性第38-41页
    3.5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第41-44页
    3.6 讨论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植被恢复对退化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第45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四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环境响应第47-57页
    4.1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研究区概况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样区设置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49页
    4.2 土壤颗粒组组成第49-51页
    4.3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第51-52页
    4.4 土壤有机质、pH和CEC第52-54页
    4.5 土壤氮磷钾养分第54-55页
    4.6 讨论第55-56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56-57页
第五章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质量响应特征第57-66页
    5.1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第57-58页
    5.2 恢复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土壤容重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土壤总孔隙度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土壤颗粒组成第59-61页
    5.3 恢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土壤pH与CEC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土壤有机碳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土壤氮素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第64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4-66页
第六章 管理方式对沙质草地土壤及植被性质的影响第66-75页
    6.1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样区设置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6.2 管理方式对植被特征的影响第68-69页
    6.3 管理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69-70页
    6.4 管理方式对土壤有机质、pH和CEC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6.5 管理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71-73页
    6.6 植被与土壤性质相关性第73页
    6.7 讨论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7.1 管理措施对退化草地土壤性质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7.2 土壤与植被的相关性第74页
    6.8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第七章 植被恢复的土壤质量因子耦合关系及其效益评价第75-84页
    7.1 土壤质量因子的选取第75页
    7.2 土壤质量因子的耦合关系第75-80页
    7.3 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的确定第80-82页
    7.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82页
    7.5 植被恢复土壤质量效益评价模型建立第82页
    7.6 土壤质量效应模型的应用第82-83页
    7.7 本章小结第83-84页
第八章 采矿区耕地土壤重金属积累与评价第84-90页
    8.1 样区设置与评价方法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研究区概况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第85-86页
    8.2 耕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第86页
    8.3 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第86-87页
    8.4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第87-88页
    8.5 讨论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8.5.1 煤炭开采对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8.5.2 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第88-89页
    8.6 本章小结第89-90页
第九章 采矿区土壤-作物系统重金属积累特征及评价第90-100页
    9.1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9.1.1 研究区概况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9.1.2 样区设置与样点采集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9.1.3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第92页
    9.2 土壤重金属基本统计第92-93页
    9.3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第93页
    9.4 土壤重金属在剖面及空间上的分布第93-96页
    9.5 农作物重金属含量统计第96-97页
    9.6 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第97-99页
    9.7 土壤与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第99页
    9.8 本章小结第99-100页
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-103页
    10.1 研究结论第100-102页
    10.2 展望第102-103页
参考文献第103-116页
致谢第116-117页
作者简介第117-118页

论文共11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河北围场大滩盆地安山玢岩年代学、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
下一篇:甘肃红石泉地区伟晶状白岗岩特征及LA-ICP-MS锆石U-Pb定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