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24页 |
2.1 鼠伤寒沙门氏菌 | 第16-19页 |
2.1.1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危害及流行情况 | 第16-17页 |
2.1.2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 | 第17-18页 |
2.1.3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防治现状 | 第18-19页 |
2.2 噬菌体 | 第19-24页 |
2.2.1 噬菌体技术的优势及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2.2.2 噬菌体技术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2.2.3 噬菌体技术在污水处理系统应用中的发展动态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4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24-26页 |
3.1.1 实验仪器 | 第24页 |
3.1.2 实验菌种及试剂 | 第24-25页 |
3.1.3 培养基与试剂的配制 | 第25-26页 |
3.2 污水处理系统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筛选 | 第26-29页 |
3.2.1 水样的采集 | 第26页 |
3.2.2 噬菌体的富集、分离、纯化、筛选与保存 | 第26-28页 |
3.2.3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| 第28页 |
3.2.4 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在A~2O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数量分布 | 第28页 |
3.2.5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| 第28页 |
3.2.6 噬菌体溶原性的确定 | 第28-29页 |
3.3 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| 第29-31页 |
3.3.1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 | 第29页 |
3.3.2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| 第29-30页 |
3.3.3 噬菌体的吸附试验 | 第30页 |
3.3.4 噬菌体的氯仿敏感性测定 | 第30页 |
3.3.5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 | 第30页 |
3.3.6 噬菌体的酸碱耐受性 | 第30-31页 |
3.4 噬菌体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防控 | 第31-34页 |
3.4.1 细菌总数的测定 | 第31-32页 |
3.4.2 噬菌体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 | 第32页 |
3.4.3 噬菌体对污水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防控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污水处理系统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筛选 | 第34-42页 |
4.1 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在A~2O污水处理系统各阶段的数量分布 | 第34-35页 |
4.2 噬菌体的噬斑形态及电镜照片 | 第35-38页 |
4.3 溶原性的确定 | 第38页 |
4.4 讨论 | 第38-4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5章 两株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| 第42-52页 |
5.1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 | 第42-43页 |
5.2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| 第43-45页 |
5.3 噬菌体的吸附率 | 第45页 |
5.4 噬菌体的氯仿敏感性 | 第45-46页 |
5.5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 | 第46-47页 |
5.6 噬菌体的酸碱耐受性 | 第47-48页 |
5.7 讨论 | 第48-50页 |
5.8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6章 噬菌体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防控研究 | 第52-64页 |
6.1 鼠伤寒沙门氏菌OD值与菌落总数的关系 | 第52-53页 |
6.2 噬菌体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 | 第53-56页 |
6.2.1 单一和混合噬菌体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6.2.2 感染复数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6.3 噬菌体对污水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防控 | 第56-59页 |
6.4 讨论 | 第59-61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4页 |
第7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4-66页 |
7.1 结论 | 第64-65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65页 |
7.3 建议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