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球物理学论文--水文科学(水界物理学)论文--水文分析与计算论文--暴雨洪涝的分析与计算论文

濑溪河上段产汇流特性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6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产流理论发展概况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汇流理论发展概况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流域水文模型发展概况第12-14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4-16页
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16-20页
    2.1 流域概述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流域水系特征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流域水文气象概况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流域地质概况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流域地貌概况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流域人类活动概况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站网分布第18-20页
第三章 濑溪河上段流域降雨径流特性分析第20-30页
    3.1 日资料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日降水资料分析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日蒸发资料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 3.2 短历时暴雨分析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短历时最大降水量统计特性分析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短历时最大降水量趋势分析第22-25页
    3.3 次雨洪资料分析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次洪滞时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退水资料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次径流分析第2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28-30页
第四章 濑溪河上段分布式水文模型建立第30-52页
    4.1 分布式模型结构第30页
    4.2 流域特征提取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无洼地DEM生成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汇流累积量计算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水流长度提取第33-34页
    4.3 流域产汇流模型第34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三水源蓄满产流模型(SMS_3)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三水源滞后演算汇流模型(LAG_3)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模型方案评定第41-43页
    4.4 模型方案构建第43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模型方案说明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参证站的选择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参证站所在流域基本情况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参证流域产汇流模型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模型参数的移用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研究区域的产汇流模型第49-50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0-52页
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2-54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52页
    5.2 讨论第52-54页
致谢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8页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8页
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58-59页
附图第59-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吸油材料的制备与表征
下一篇: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