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政治论文

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引言第8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的背景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的发展趋势第13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的思路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的方法第14-15页
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概述第15-22页
    1.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特征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特征第16-18页
    1.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思想政治课教师因素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学生自身因素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教学环境因素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教学评价因素第19-20页
    1.3 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迫切需要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是深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迫切需要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迫切需要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是适应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第21-22页
第二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新要求及标准第22-27页
    2.1 新课改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新要求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第23-24页
    2.2 新课改背景下评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标准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教学目标的实现度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教学方法的适应度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教学内容的贴切度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评价体系的合理度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学习成效的达成度第26-27页
第三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27-36页
    3.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三维目标存在割裂现象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学生主体作用未能发挥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教学方法的运用简单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教学内容的选择局限化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第30-31页
    3.2 问题产生的原因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影响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学生学习素养和自我认知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课堂教学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教学评价中的功利性因素影响第34-36页
第四章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建议第36-46页
    4.1 切实转变教学理念,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牢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选择适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第39-40页
    4.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,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第41-42页
    4.3 注重优化教学环境,促进有效教学目标实现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构建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营造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制度环境第43页
    4.4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,发挥导向和激励功能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第44-46页
结语第46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51页
附录1第51-58页
附录2第58-59页
致谢第59-60页

论文共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三肽基乙醛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
下一篇: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三阴性乳腺癌相关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