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研究的发展趋势 | 第13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的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概述 | 第15-22页 |
1.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特征 | 第15-18页 |
1.1.1 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| 第15-16页 |
1.1.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| 第16页 |
1.1.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| 第16-18页 |
1.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| 第18-20页 |
1.2.1 思想政治课教师因素 | 第18页 |
1.2.2 学生自身因素 | 第18-19页 |
1.2.3 教学环境因素 | 第19页 |
1.2.4 教学评价因素 | 第19-20页 |
1.3 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| 第20-22页 |
1.3.1 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迫切需要 | 第20页 |
1.3.2 是深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迫切需要 | 第20页 |
1.3.3 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迫切需要 | 第20-21页 |
1.3.4 是适应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新要求及标准 | 第22-27页 |
2.1 新课改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新要求 | 第22-24页 |
2.1.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| 第22页 |
2.1.2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| 第22页 |
2.1.3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| 第22-23页 |
2.1.4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| 第23页 |
2.1.5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| 第23-24页 |
2.2 新课改背景下评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| 第24-27页 |
2.2.1 教学目标的实现度 | 第24-25页 |
2.2.2 教学方法的适应度 | 第25页 |
2.2.3 教学内容的贴切度 | 第25页 |
2.2.4 评价体系的合理度 | 第25-26页 |
2.2.5 学习成效的达成度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7-36页 |
3.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1页 |
3.1.1 三维目标存在割裂现象 | 第27-28页 |
3.1.2 学生主体作用未能发挥 | 第28-29页 |
3.1.3 教学方法的运用简单化 | 第29页 |
3.1.4 教学内容的选择局限化 | 第29-30页 |
3.1.5 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| 第30-31页 |
3.2 问题产生的原因 | 第31-36页 |
3.2.1 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2.2 学生学习素养和自我认知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2.3 课堂教学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 | 第34页 |
3.2.4 教学评价中的功利性因素影响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| 第36-46页 |
4.1 切实转变教学理念,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| 第36-40页 |
4.1.1 牢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| 第36-37页 |
4.1.2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| 第37-39页 |
4.1.3 选择适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| 第39-40页 |
4.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,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 | 第40-42页 |
4.2.1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| 第40-41页 |
4.2.2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| 第41-42页 |
4.3 注重优化教学环境,促进有效教学目标实现 | 第42-43页 |
4.3.1 构建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| 第42-43页 |
4.3.2 营造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制度环境 | 第43页 |
4.4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,发挥导向和激励功能 | 第43-46页 |
4.4.1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| 第43-44页 |
4.4.2 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| 第44页 |
4.4.3 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附录1 | 第51-58页 |
附录2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