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緒論 | 第7-15页 |
(一)選題的意義 | 第7-8页 |
(二)國內外研究現狀 | 第8-12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12-15页 |
凡例 | 第15-16页 |
引用書目簡稱表 | 第16-17页 |
上篇:集释 | 第17-158页 |
一、《周禮·考工記》總敘 | 第17-27页 |
二、木工制車系統 | 第27-57页 |
(一)(6人 | 第27-41页 |
(二)輿人 | 第41-45页 |
(三)輈人 | 第45-53页 |
(四)車人 | 第53-57页 |
三、金工銅器鑄造系統 | 第57-82页 |
(一)攻金之工 | 第57-61页 |
(二)筑氏 | 第61-63页 |
(三)冶氏 | 第63-66页 |
(四)桃氏 | 第66-69页 |
(五)鳧氏 | 第69-76页 |
(六)?氏 | 第76-81页 |
(七)段氏 | 第81-82页 |
四、弓矢兵器、制革護甲系統 | 第82-109页 |
(一)弓人 | 第82-97页 |
(二)矢人 | 第97-99页 |
(三)庐人 | 第99-101页 |
(四)函人 | 第101-105页 |
(五)鮑人 | 第105-109页 |
五、禮樂飲射系統 | 第109-142页 |
(一)梓人 | 第109-115页 |
(二)玉人 | 第115-124页 |
(三)楖人 | 第124页 |
(四)雕人 | 第124-130页 |
(五)磬氏 | 第130-132页 |
(六)韗人 | 第132-136页 |
(七)韋氏 | 第136页 |
(八)裘氏 | 第136页 |
(九)畫繢 | 第136-140页 |
(十)鐘氏 | 第140页 |
(十一)筐人 | 第140页 |
(十二)?氏 | 第140-142页 |
六、制陶系統 | 第142-145页 |
(一)陶人 | 第142-143页 |
(二)瓬人 | 第143-145页 |
七、建築水利系統 | 第145-158页 |
(一)匠人 | 第145-158页 |
下篇:研究篇 | 第158-187页 |
八、《周禮·考工記》“金工”初步研究 | 第158-187页 |
(一)《周禮·考工记》削的形制及功用考辨 | 第158-169页 |
1. 削的形制 | 第158-159页 |
2. 削的功用 | 第159-164页 |
3. 從《攻金之工》看《築氏》與《冶氏》的一處錯亂 | 第164-169页 |
(二)《周禮·考工记》劍的形制及功用考辨 | 第169-174页 |
1. 劍的形制 | 第169-172页 |
1.1. 青銅劍尺寸變遷 | 第170页 |
1.2. 古劍鑄造技術 | 第170页 |
1.3. 古劍形制分類 | 第170-172页 |
2. 出土典型劍 | 第172-173页 |
3. 服劍制度 | 第173-174页 |
4. 劍的功用 | 第174页 |
(三)《周禮·考工记》樂鐘的形制及功用考辨 | 第174-187页 |
1. 樂鐘的形制 | 第174-175页 |
2. 決定編鐘音響效果的主要因素 | 第175-180页 |
2.1. 編鐘的形狀、名稱和作用 | 第175-176页 |
2.2. 編鐘幾何形狀對發音的影響 | 第176-180页 |
3. 典型古編鐘 | 第180-183页 |
3.1. 伯各編鐘 | 第180-181页 |
3.2. 晉侯蘇編鐘 | 第181-182页 |
3.3. 河南淅川楚墓古編鐘 | 第182页 |
3.4.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編鐘 | 第182-183页 |
4. 樂鐘的功用考辨 | 第183-187页 |
結語 | 第187-190页 |
參考文獻 | 第190-205页 |
附錄 | 第205-211页 |
插圖目錄 | 第211-212页 |
後記 | 第212-214页 |
攻讀碩士期間所發表的學術論文 | 第214-2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