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3页 |
一、研究现状 | 第7-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历史背景 | 第13-20页 |
1.1 胡适生平简介 | 第13-16页 |
1.1.1 接触、认同、学习实用主义 | 第13-14页 |
1.1.2 介绍、宣传、研究实用主义 | 第14-15页 |
1.1.3 应用实用主义 | 第15-16页 |
1.2 产生的历史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3 产生的过程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理论渊源 | 第20-25页 |
2.1 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 | 第20-22页 |
2.2 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| 第22-25页 |
2.2.1 程朱理学 | 第22-23页 |
2.2.2 清代考据学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主要思想内容 | 第25-30页 |
3.1 方法论 | 第25-27页 |
3.2 经验论 | 第27-28页 |
3.3 真理论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应用 | 第30-39页 |
4.1 在哲学史上的应用 | 第30-33页 |
4.1.1 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 | 第31-32页 |
4.1.2 评价 | 第32-33页 |
4.2 白话文运动 | 第33-36页 |
4.2.1 胡适实用主义的文字观 | 第33-34页 |
4.2.2 白话文运动 | 第34-35页 |
4.2.3 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影响 | 第35-36页 |
4.3 在政治思想上的应用 | 第36-39页 |
第五章 影响 | 第39-48页 |
5.1 对胡适本人性格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5.2 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 | 第40-44页 |
5.2.1 对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5.2.2 对同时期其他学人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5.2.3 为以后吸收、传播外国学术思想提供经验、教训 | 第43-44页 |
5.3 对中国社会实践的影响 | 第44-48页 |
5.3.1 人性方面 | 第44-45页 |
5.3.2 教育方面 | 第45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