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引言 | 第17-32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7-20页 |
一、水资源危机 | 第17-19页 |
二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研究综述 | 第20-26页 |
一、国内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| 第21-24页 |
二、国外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| 第24-26页 |
第三节 研究意义 | 第26-29页 |
一、为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法律制度建设指明方向 | 第26-27页 |
二、优化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| 第27页 |
三、完善我国水权制度的理论构建 | 第27-28页 |
四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典型样本 | 第28-29页 |
第四节 论文研究创新性 | 第29-30页 |
第五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30-32页 |
一、论文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二、论文研究思路 | 第31-32页 |
第一章 水资源的属性 | 第32-52页 |
第一节 水资源的内涵及自然特性 | 第32-38页 |
一、水资源的内涵 | 第32-34页 |
二、水资源的自然特性 | 第34-38页 |
第二节 水资源的财产属性 | 第38-41页 |
一、水资源的可占有性 | 第38-40页 |
二、水资源的稀缺性 | 第40页 |
三、水资源的有价值性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水资源的资源属性 | 第41-43页 |
一、水资源的生物伦理性 | 第41-42页 |
二、水资源的准公共物品性 | 第42-43页 |
第四节 水资源财产属性与资源属性的关系 | 第43-48页 |
一、纯粹资源属性的水 | 第43-44页 |
二、资源的财产属性彰显 | 第44页 |
三、水资源资源属性与财产属性共生 | 第44-45页 |
四、资源性财产与非资源性财产 | 第45-48页 |
第五节 水资源属性与水资源利用 | 第48-52页 |
一、水资源利用手段 | 第48-49页 |
二、水资源利用模式 | 第49-50页 |
三、水资源属性对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资源利用制度历史考察及启示 | 第52-76页 |
第一节 1949—1977兴修水利,夯实发展根基 | 第52-54页 |
一、防治水患,兴修水利 | 第52-53页 |
二、组建流域性水利机构 | 第53-54页 |
第二节 1978-1987调整过渡:水资源利用立法萌芽 | 第54-55页 |
第三节 1988-1997依法治水:提升管理水平 | 第55-60页 |
一、明晰水资源权属,明确水资源管理体制 | 第56页 |
二、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,比较科学合理、相互配套的水法规体系 | 第56-57页 |
三、水资源财产属性逐渐显现 | 第57-59页 |
四、建立水事纠纷解决制度 | 第59-60页 |
第四节 1998-2008年 法治完善: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| 第60-73页 |
一、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| 第61-64页 |
二、确立以取水权为核心的取用水管理制度 | 第64-68页 |
三、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| 第68-70页 |
四、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目标提出 | 第70-71页 |
五、水权与水市场 | 第71-73页 |
第五节 2009年至今 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| 第73-76页 |
一、“三条红线”和“四项制度”为框架的的基本体系 | 第73-74页 |
二、编制实施水功能区划 | 第74页 |
三、确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| 第74-75页 |
四、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 | 第75-76页 |
第三章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变迁的启示 | 第76-97页 |
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的成就 | 第76-87页 |
一、基础与保障--水资源管理体制统一 | 第76-78页 |
二、建章立制—水资源利用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| 第78-80页 |
三、人水和谐—水资源利用理念从传统走向现代 | 第80-82页 |
四、产权配置—水权制度建设框架 | 第82-86页 |
五、强化监督管理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 | 第86-87页 |
第二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87-93页 |
一、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没有完全形成,部门协调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| 第87-90页 |
二、水量分配体系不完善,水资源竞争性开发利用 | 第90-91页 |
三、水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缺失 | 第91-93页 |
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变迁的启示与方向 | 第93-97页 |
一、两种力量:市场配置与行政管制的平衡 | 第93-94页 |
二、管理体制:水资源管理体制影响资源管理效果 | 第94-95页 |
三、水资源财产权:自然资源管理模式改变的基础 | 第95-97页 |
第四章 水资源利用的国际经验 | 第97-135页 |
第一节 美国水资源利用 | 第97-105页 |
一、美国水资源概况 | 第97页 |
二、美国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| 第97-100页 |
三、美国水资源利用管理法律制度 | 第100-105页 |
四、小节 | 第105页 |
第二节 澳大利亚水资源利用 | 第105-116页 |
一、澳大利亚水资源概况 | 第105-107页 |
二、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体制 | 第107页 |
三、澳大利亚水资源利用法律与政策 | 第107-110页 |
四、墨累-达令流域管理 | 第110-114页 |
五、澳大利亚水权和水市场 | 第114-115页 |
六、小结 | 第115-116页 |
第三节 欧盟水框架指令与水资源利用 | 第116-125页 |
一、欧盟水资源概况 | 第117页 |
二、欧洲水资源管理政策的演进 | 第117-120页 |
三、欧盟水框架指令主要内容 | 第120-124页 |
四、小节 | 第124-125页 |
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启示 | 第125-135页 |
一、水资源利用管理制度公法色彩日益浓厚 | 第125-127页 |
二、综合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| 第127-130页 |
三、水资源管理从区域控制走向流域管理 | 第130-132页 |
四、水权制度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 | 第132-133页 |
五、市场是水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选择 | 第133-135页 |
第五章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模式选择 | 第135-151页 |
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模式选择与本土资源 | 第135-140页 |
一、我国水资源自然环境因素 | 第135-136页 |
二、我国治水的历史传统 | 第136-138页 |
三、国家经济、政治体制发展及转型 | 第138-140页 |
第二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框架 | 第140-147页 |
一、水权制度--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法律制度的核心 | 第140-141页 |
二、政府与市场--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有限度的水市场 | 第141-144页 |
三、公私融合--公有制基础上的水资源使用权利体系构建 | 第144-145页 |
四、统一协调--多层次水资源管理体制 | 第145-147页 |
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模式的优势 | 第147-151页 |
一、水资源所有权公有制 | 第147-149页 |
二、中央集权降低水资源管理成本 | 第149-150页 |
三、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契合 | 第150-151页 |
第六章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| 第151-173页 |
第一节 中央层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| 第151-163页 |
一、构建涉水领域部门管理的协作机制 | 第151-155页 |
二、构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| 第155-158页 |
三、构建水资源国家所有权代表制度 | 第158-163页 |
第二节 地方层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| 第163-167页 |
一、地方政府负责水资源管理具体职能 | 第163页 |
二、深化水务体制改革 | 第163-165页 |
三、深化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制改革 | 第165-167页 |
第三节 流域层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| 第167-173页 |
一、加强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 | 第168-170页 |
二、综合性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框架 | 第170-173页 |
第七章 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权制度构建 | 第173-213页 |
第一节 水权概念厘清 | 第173-181页 |
一、水权的内涵 | 第174-175页 |
二、水资源所有权 | 第175-177页 |
三、水资源使用权 | 第177-179页 |
四、取水权 | 第179-181页 |
第二节 水资源供给的双轨制 | 第181-188页 |
一、水权及其类型化探讨 | 第181-184页 |
二、水资源使用权界定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84-186页 |
三、公共性用水的政府供给 | 第186-188页 |
第三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构造 | 第188-193页 |
一、水资源使用权构造的基础分析 | 第188-190页 |
二、现行水量分配方式带来的启示 | 第190-191页 |
三、用水比例--强化水资源使用的排他性 | 第191-192页 |
四、配水量--水资源使用权的量化 | 第192-193页 |
第四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取得与期限 | 第193-197页 |
一、水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 | 第193-194页 |
二、水资源使用权的利用期限 | 第194-197页 |
第五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实现基础 | 第197-203页 |
一、严格执行水资源规划 | 第197-198页 |
二、明确水量分配方案 | 第198-199页 |
三、水量监测计量系统建设 | 第199页 |
四、水资源使用权侵权损害的救济方式厘清 | 第199-201页 |
五、建立完善的权利登记系统 | 第201-203页 |
第六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市场交易 | 第203-213页 |
一、水资源使用权市场交易的主体 | 第203-205页 |
二、水资源使用权市场交易的管理 | 第205-207页 |
三、水银行(Water banks)制度 | 第207-209页 |
四、水权交易所制度 | 第209-210页 |
五、水资源使用权的期权交易 | 第210-2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3-22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2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