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SUMMARY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6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和研究方案 | 第28-37页 |
2.1 技术路线 | 第28-29页 |
2.2 基本概况 | 第29-30页 |
2.3 大田试验设计 | 第30页 |
2.4 化感实验设计 | 第30-31页 |
2.5 土样的采集与处理 | 第31-32页 |
2.6 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32-36页 |
2.7 相关指标计算 | 第36页 |
2.8 数据分析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轮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37-41页 |
3.1 作物生育期降水量、气温和蒸发量动态变化 | 第37-39页 |
3.2 不同轮作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轮作模式对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| 第41-54页 |
4.1 OTU丰度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2 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3 不同轮作模式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4 细菌纲分类水平上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分析 | 第45-49页 |
4.5 细菌属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6 土壤细菌的聚类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五章 轮作模式对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| 第54-62页 |
5.1 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2 不同轮作模式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特征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3 真菌纲分类水平上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分析 | 第56-59页 |
5.4 真菌属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分析 | 第59-6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轮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数量的影响 | 第62-75页 |
6.1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6.2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| 第64-67页 |
6.3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6.4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差异分析 | 第69-73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七章 轮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| 第75-85页 |
7.1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75-77页 |
7.2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| 第77-79页 |
7.3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7.4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7.5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| 第82-83页 |
7.6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八章 轮作模式对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及化感效应的影响 | 第85-94页 |
8.1 轮作模式下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鉴定 | 第86-87页 |
8.2 轮作模式对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| 第87-90页 |
8.3 马铃薯几种根系分泌物及其标准物离子质谱比较 | 第90-92页 |
8.4 几种化感物质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| 第92-93页 |
8.5 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94-103页 |
9.1 讨论 | 第94-100页 |
9.2 结论 | 第100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17页 |
导师简介 | 第117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