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隧道滑坡灾害成因分析 | 第9-11页 |
1.2.1 隧道滑坡灾害内在因素分析 | 第9-10页 |
1.2.2 隧道滑坡灾害外在因素分析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关于滑坡灾害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3.1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隧道-滑坡体系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3 国内外滑坡引起隧道病害整治措施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5-17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.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5 课题的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5.1 现场数据收集 | 第17-18页 |
1.5.2 查阅文献 | 第18页 |
1.5.3 数值模拟与分析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工程概况 | 第19-22页 |
2.1 工程形式与规模 | 第19页 |
2.2 地质与气象水文地质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2.1 工程地质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2.2 气象与水文地质概况 | 第20页 |
2.3 隧道病害简介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隧道病害调查 | 第22-40页 |
3.1 病害调查目的及手段 | 第22页 |
3.2 洞内隧道支护结构病害调查 | 第22-31页 |
3.2.1 边墙裂缝发育 | 第24-26页 |
3.2.2 边墙渗水和泛碱 | 第26-28页 |
3.2.3 避车洞底部鼓胀隆起及水沟挤压破坏 | 第28页 |
3.2.4 施工缝错台 | 第28-29页 |
3.2.5 洞内病害汇总 | 第29-31页 |
3.3 洞外边坡失稳调查 | 第31-40页 |
3.3.1 边坡及裂缝调查 | 第31-33页 |
3.3.2 洞外边坡地质调查 | 第33-34页 |
3.3.3 钻孔勘察确定边坡滑动面 | 第34-39页 |
3.3.4 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隧道病害机理分析 | 第40-51页 |
4.1 隧道修建过程中病害的机理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2 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41-50页 |
4.2.1 Geo-slope程序简介 | 第43页 |
4.2.2 模型参数的选取 | 第43-44页 |
4.2.3 计算断面的选取 | 第44-46页 |
4.2.4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2.5 计算滑动面与勘察滑动面对比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3 隧道衬砌病害机理分析 | 第50页 |
4.4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基于三维模型的边坡失稳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| 第51-65页 |
5.1 引言 | 第51页 |
5.2 有限元分析简介 | 第51-54页 |
5.2.1 有限元分析基本特点 | 第52页 |
5.2.2 有限元分析步骤方法 | 第52-53页 |
5.2.3 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| 第53-54页 |
5.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| 第54-55页 |
5.3.1 强度折减法的计算原理 | 第54页 |
5.3.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边坡稳定性的优势 | 第54-55页 |
5.4 强度折减法在边坡-隧道三维模型中的应用 | 第55-64页 |
5.4.1 强度折减模型的建立 | 第55-56页 |
5.4.2 地层强度折减计算 | 第56-57页 |
5.4.3 强度折减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57-64页 |
5.5 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六章 隧道滑坡的整治措施 | 第65-79页 |
6.1 设置截排水沟 | 第65-66页 |
6.2 刷坡减载并支护边坡 | 第66-69页 |
6.3 抗滑桩设置 | 第69-72页 |
6.4 隧道变形收敛的监控量测 | 第72页 |
6.5 明挖施作套拱 | 第72-77页 |
6.5.1 明挖套拱施工建议 | 第73页 |
6.5.2 明挖套拱施作范围及 | 第73-75页 |
6.5.3 洞内套拱加固方案 | 第75页 |
6.5.4 套拱各断面及参数设置 | 第75-77页 |
6.6 注浆加固隧底 | 第77页 |
6.7 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7.1 结论 | 第79-80页 |
7.2 展望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