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引言 | 第12-13页 |
1.2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 | 第13-15页 |
1.2.1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| 第13页 |
1.2.2 超级电容器的原理 | 第13-14页 |
1.2.3 超级电容器的组成 | 第14页 |
1.2.4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领域 | 第14-15页 |
1.3 钴材料的性质 | 第15页 |
1.4 钴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.1 直接物理沉积 | 第16页 |
1.4.2 直接化学沉积 | 第16页 |
1.5 计算机模拟分析 | 第16-18页 |
1.6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| 第18-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-24页 |
第二章 实验方法 | 第24-30页 |
2.1 样品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1.1 化学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1.2 仪器设备 | 第25页 |
2.2 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表征测试方法 | 第25-28页 |
2.2.1 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25-26页 |
2.2.2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26页 |
2.2.3 X射线衍射仪 | 第26-27页 |
2.2.4 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| 第27页 |
2.2.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| 第27页 |
2.2.6 比表面与孔分布测定仪 | 第27-28页 |
2.3 样品的性能表征测试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3.1 超级电容性能测试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3.1.1 电极的制备 | 第28页 |
2.3.1.2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Ag掺杂β-Co(OH)_2微米花的制备和性能 | 第30-41页 |
3.1 引言 | 第30-31页 |
3.2 Ag/Co(OH)_2微米花的实验研究 | 第31-34页 |
3.2.1 实验制备、表征 | 第31-34页 |
3.2.1.1 样品的准备 | 第31-32页 |
3.2.1.2 样品的表征 | 第32-33页 |
3.2.1.3 AgNO_3浓度对样品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3 Ag掺杂β-Co(OH)_2微米花的生成机理 | 第34-37页 |
3.4 Ag/Co(OH)_2微米花的性能测试 | 第3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氧化钴纳米片制备和性能 | 第41-62页 |
4.1 引言 | 第41-44页 |
4.2 形貌均匀的氢氧化钴纳米片的制备和表征 | 第44-49页 |
4.2.1 实验部分 | 第44-45页 |
4.2.1.1 样品准备 | 第44页 |
4.2.1.2 样品的表征 | 第44-45页 |
4.2.2 实验结果和讨论测试 | 第45-49页 |
4.2.2.1 SEM、TEM图像和XRD图谱分析 | 第45-48页 |
4.2.2.2 纳米片Co(OH)_2的生成机理 | 第48-49页 |
4.3 多孔氧化钴纳米片的制备和性能 | 第49-59页 |
4.3.1 实验部分 | 第49-50页 |
4.3.1.1 样品的准备 | 第49-50页 |
4.3.1.2 样品的表征 | 第50页 |
4.3.1.3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50页 |
4.3.2 实验结构和讨论 | 第50-59页 |
4.3.2.1 样品的形貌、化学成分和微结构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3.2.2 升温速率对产物的形貌、结构和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4.3.2.3 纳米片孔隙生成机理 | 第54-55页 |
4.3.2.4 煅烧温度对产物的形貌、结构和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