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5页 |
1.1 水体氮污染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 反硝化脱氮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2.1 水体中各种氮之间的转化 | 第12-13页 |
1.2.2 物理化学法反硝化脱氮 | 第13页 |
1.2.3 化学法反硝化脱氮 | 第13-14页 |
1.2.4 生物法反硝化脱氮 | 第14-17页 |
1.3 硫自养反硝化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17-22页 |
1.3.1 硫自养反硝化细菌 | 第17-18页 |
1.3.2 硫自养反硝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1.3.3 硫自养反硝化滤池 | 第20-22页 |
1.4 课题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| 第22-25页 |
1.4.1 课题选题依据与意义 | 第22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自养反硝化菌的筛选与脱氮性能测定 | 第25-41页 |
2.1 实验试剂、仪器与材料 | 第25-27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5-26页 |
2.1.2 仪器设备 | 第26页 |
2.1.3 实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7-29页 |
2.2.1 菌种的筛选 | 第27-28页 |
2.2.2 绘制氮素、硫酸根标准曲线 | 第28页 |
2.2.3 菌株脱氮性能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2.4 微生物生长曲线绘制 | 第29页 |
2.2.5 菌株生理生化实验 | 第29页 |
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9-40页 |
2.3.1 菌种的筛选 | 第29-31页 |
2.3.2 绘制氮素、硫酸根标准曲线 | 第31-35页 |
2.3.3 菌株脱氮性能测定 | 第35-38页 |
2.3.4 微生物生长曲线 | 第38-39页 |
2.3.5 菌株生理生化实验 | 第39-40页 |
2.4 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自养反硝化菌脱氮影响因素 | 第41-51页 |
3.1 实验试剂、仪器与材料 | 第41-42页 |
3.1.1 实验试剂 | 第41-42页 |
3.1.2 仪器设备 | 第42页 |
3.2 实验方案 | 第42-44页 |
3.2.1 pH对NW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42页 |
3.2.2 温度对NW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42页 |
3.2.3 S/N对NW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42页 |
3.2.4 氮源对NW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2.5 碳源对NW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4-49页 |
3.3.1 pH对NW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3.2 温度对NW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45页 |
3.3.3 初始S/N对NW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3.4 氮源对NW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3.3.5 碳源对NW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4 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自养反硝化滤池的构建与反硝化性能研究 | 第51-60页 |
4.1 实验装置、材料与试剂、仪器 | 第51-53页 |
4.1.1 实验装置 | 第51-52页 |
4.1.2 实验试剂、仪器设备 | 第52页 |
4.1.3 实验材料 | 第52-53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53-54页 |
4.2.1 自养反硝化滤池的挂膜启动 | 第53页 |
4.2.2 运行参数对自养反硝化滤池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4-59页 |
4.3.1 自养反硝化滤池的挂膜启动 | 第54页 |
4.3.2 运行参数对自养反硝化滤池脱氮性能的影响 | 第54-59页 |
4.4 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3页 |
附录A 水质 氮素、硫酸根浓度测定 | 第67-70页 |
附录B 细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| 第70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