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景谷昔朗铜铅锌矿床矿相学特征及成因意义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概述 | 第11-22页 |
1.1 研究区交通位置、自然地理 | 第11-13页 |
1.2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| 第13-16页 |
1.3 国内外铜多金属矿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4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9页 |
1.5 主要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和思路 | 第19-20页 |
1.6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2-45页 |
2.1 区域大地构造属性 | 第22页 |
2.2 地层 | 第22-30页 |
2.3 构造 | 第30-31页 |
2.4 岩浆岩 | 第31-32页 |
2.5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| 第32页 |
2.6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| 第32-35页 |
2.6.1 区域布格重力场特征 | 第32-35页 |
2.6.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| 第35页 |
2.7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5-43页 |
2.7.1 1: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| 第35-38页 |
2.7.2 1: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| 第38-43页 |
2.8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| 第43页 |
2.9 区域成矿规律 | 第43-45页 |
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45-64页 |
3.1 矿区地层 | 第45-47页 |
3.2 矿区构造 | 第47-49页 |
3.3 研究区岩浆岩 | 第49-50页 |
3.4 矿体产状、数量及规模 | 第50-62页 |
3.5 矿体围岩及夹石 | 第62-64页 |
第4章 昔郎铜铅锌矿矿相学研究 | 第64-80页 |
4.1 矿石类型 | 第64-67页 |
4.2 矿石物质成分 | 第67-72页 |
4.2.1 矿石矿物组成 | 第67-71页 |
4.2.2 脉石矿物组成 | 第71页 |
4.2.3 伴生有益有害组分 | 第71-72页 |
4.3 矿石组构 | 第72-77页 |
4.3.1 矿石的结构 | 第72-75页 |
4.3.2 矿石构造 | 第75-77页 |
4.4 矿体分带及特征 | 第77-78页 |
4.5 围岩蚀变 | 第78页 |
4.6 矿物共生顺序 | 第78-79页 |
4.7 矿床共(伴)生矿产 | 第79-80页 |
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 | 第80-81页 |
5.1 主要控矿因素 | 第80页 |
5.2 成因类型讨论 | 第80-81页 |
结论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