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1.2 空间缆索体系悬索桥的发展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1.3 大跨径单叶双曲面空间缆索体系悬索桥的构思 | 第12-14页 |
| 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空间缆索体系悬索桥对比试验研究 | 第16-51页 |
| 2.1 试验目的和意义 | 第16页 |
| 2.2 悬索桥试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| 第16-21页 |
| 2.3 试验模型的测试系统 | 第21-23页 |
| 2.4 竖向堆载静力试验 | 第23-30页 |
| 2.4.1 试验目的及方法 | 第23页 |
| 2.4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3-30页 |
| 2.5 水平荷载静力试验 | 第30-38页 |
| 2.5.1 试验目的及方法 | 第30页 |
| 2.5.2 试验工况 | 第30-32页 |
| 2.5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2-38页 |
| 2.6 移动车辆荷载试验 | 第38-42页 |
| 2.6.1 试验目的及方法 | 第38-39页 |
| 2.6.2 试验工况 | 第39-40页 |
| 2.6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2.7 模型自振特性测试 | 第42-50页 |
| 2.7.1 试验目的及方法 | 第42-43页 |
| 2.7.2 试验分组及流程 | 第43-44页 |
| 2.7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4-50页 |
| 2.8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第三章 空间缆索体系悬索桥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| 第51-75页 |
| 3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51-54页 |
| 3.1.1 单元类型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| 3.1.2 空间悬索桥模型建模说明 | 第52-54页 |
| 3.2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 | 第54-61页 |
| 3.2.1 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 | 第54-59页 |
| 3.2.2 竖向偏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 | 第59-61页 |
| 3.3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 | 第61-65页 |
| 3.4 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 | 第65-69页 |
| 3.4.1 单叶双曲面空间缆索体系悬索桥计算结果 | 第65-67页 |
| 3.4.2 内敛式空间缆索体系悬索桥计算结果 | 第67-68页 |
| 3.4.3 平行缆索体系悬索桥计算结果 | 第68-69页 |
| 3.5 模型自振特性计算结果 | 第69-73页 |
| 3.5.1 单叶双曲面空间缆索体系悬索桥模型自振特性 | 第70-71页 |
| 3.5.2 内敛式空间缆索体系悬索桥模型自振特性 | 第71-72页 |
| 3.5.3 平行缆索体系悬索桥模型自振特性 | 第72-73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| 第四章 超大跨径悬索桥成桥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| 第75-106页 |
| 4.1 建立主跨4000m悬索桥有限元对比模型 | 第75-77页 |
| 4.2 跨径4000m级空间悬索桥静力性能研究 | 第77-81页 |
| 4.2.1 成桥状态下静力性能研究 | 第77-78页 |
| 4.2.2 汽车荷载作用下静力性能研究 | 第78-80页 |
| 4.2.3 横向静风荷载作用下性能研究 | 第80-81页 |
| 4.3 跨径4000m级空间悬索桥动力性能分析研究 | 第81-94页 |
| 4.3.1 大跨径悬索桥动力分析的意义及方法 | 第81页 |
| 4.3.2 大跨径悬索桥自振特性分析的有限元法 | 第81-82页 |
| 4.3.3 大跨径悬索桥自振特性分析及比较 | 第82-94页 |
| 4.4 跨径4000m级空间悬索桥静风稳定性分析 | 第94-98页 |
| 4.4.1 大跨径悬索桥非线性空气静力稳定性分析 | 第95-96页 |
| 4.4.2 大跨径悬索桥线性空气静力稳定性分析 | 第96-98页 |
| 4.5 跨径4000m级空间悬索桥空气动力稳定性分析 | 第98-101页 |
| 4.5.1 大跨径悬索桥空气动力稳定性概述 | 第98-99页 |
| 4.5.2 大跨径悬索桥空气动力稳定性对比分析 | 第99-101页 |
| 4.6 跨径4000m级CFRP空间悬索桥抗风稳定性分析 | 第101-105页 |
| 4.6.1 自振特性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| 4.6.2 静风稳定性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| 4.6.3 空气动力稳定性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| 4.7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|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6-108页 |
| 5.1 总结 | 第106-107页 |
| 5.2 展望 | 第107-10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8-110页 |
| 在校期间发表的著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10-111页 |
| 致谢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