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中国绿色消费价值观研究
致谢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22页 |
一、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 | 第10-1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8页 |
三、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| 第18-20页 |
四、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五、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第一章 中国消费价值观的渊源与诉求 | 第22-30页 |
第一节 传统消费价值观的影响 | 第22-25页 |
一、崇俭的消费价值观 | 第22-23页 |
二、崇奢的消费价值观 | 第23-24页 |
三、崇奢黜俭的消费价值观 | 第24页 |
四、奢俭并崇的消费价值观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西方消费价值观的影响 | 第25-27页 |
一、享乐主义消费价值观 | 第25-26页 |
二、跨位消费价值观 | 第26-27页 |
三、侈靡消费价值观 | 第27页 |
第三节 生态文明呼唤绿色消费价值观 | 第27-30页 |
一、生态文明是人类健康全面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| 第27-28页 |
二、生态危机来源于当代消费价值观 | 第28页 |
三、绿色消费价值观是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中存在的反生态特征 | 第30-38页 |
第一节 物质主义倾向 | 第30-32页 |
一、物质主义倾向生成的原因 | 第30-31页 |
二、物质主义倾向的表现 | 第31页 |
三、物质主义倾向的生态影响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符号化倾向 | 第32-33页 |
一、符号化倾向生成的原因 | 第32页 |
二、符号化倾向的表现 | 第32-33页 |
三、符号化倾向的生态影响 | 第33页 |
第三节 虚假化倾向 | 第33-35页 |
一、虚假化倾向生成的原因 | 第33-34页 |
二、虚假化倾向的表现 | 第34-35页 |
三、虚假化倾向的生态影响 | 第35页 |
第四节 盲目化倾向 | 第35-38页 |
一、盲目化倾向生成的原因 | 第35-36页 |
二、盲目化倾向的表现 | 第36页 |
三、盲目化倾向的生态影响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绿色消费价值观的理念建构 | 第38-46页 |
第一节 合理的绿色消费价值观 | 第38-39页 |
一、符合生态规律 | 第38页 |
二、资源充分利用 | 第38-39页 |
三、生态可恢复性消费 | 第39页 |
第二节 适度的绿色消费价值观 | 第39-41页 |
一、满足真实需求 | 第39-40页 |
二、避免资源浪费 | 第40-41页 |
三、自然适度改造 | 第41页 |
第三节 和谐的绿色消费价值观 | 第41-43页 |
一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并重 | 第41-42页 |
二、消费结构均衡 | 第42页 |
三、人类与自然并存 | 第42-43页 |
第四节 科学的绿色消费价值观 | 第43-46页 |
一、绿色产品消费 | 第43-44页 |
二、消费可循环性产品 | 第44页 |
三、减少消费废弃物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绿色消费价值观的实践生成 | 第46-54页 |
第一节 通过教育普及树立绿色消费价值观 | 第46-48页 |
一、家庭教育奠基 | 第46-47页 |
二、学校教育强化 | 第47-48页 |
三、社会教育普及 | 第48页 |
第二节 通过媒体导向树立绿色消费价值观 | 第48-49页 |
一、强化媒体责任 | 第48-49页 |
二、典型宣传 | 第49页 |
三、改变消费观念 | 第49页 |
第三节 通过政策推动树立绿色消费价值观 | 第49-52页 |
一、为绿色生产立法 | 第49-50页 |
二、为绿色消费立法 | 第50-51页 |
三、完善绿色监督机制 | 第51-52页 |
第四节 通过生产牵引树立绿色消费价值观 | 第52-54页 |
一、构建绿色产业结构 | 第52-53页 |
二、生产过程符合绿色要求 | 第53页 |
三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要求 | 第53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结语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