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劳动法论文

就业歧视判断标准的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引言第12-14页
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第14-18页
    1.1 我国就业歧视案件的司法实践现状分析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新类型的就业歧视案件不断出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法院受理案件的法律障碍没有完全排除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在案件裁判上法院态度保守第15-16页
    1.2 我国就业歧视案件司法实践的问题分析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就业歧视判断标准不统一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缺乏配套法律规范第16-18页
第二章 就业歧视概述第18-23页
    2.1 就业歧视的界定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概括式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列举式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阐明构成要件式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评析第19-20页
    2.2 就业歧视的分类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直接就业歧视与间接就业歧视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就业前歧视与就业后歧视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基于先天因素的歧视与基于后天因素的歧视第20-21页
    2.3 就业歧视的成因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社会的偏好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用人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的矛盾第21-23页
第三章 就业歧视判断标准的比较法考察及其启示第23-30页
    3.1 就业歧视判断标准的比较法考察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美国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英国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德国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第26-28页
    3.2 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避免对就业歧视扩张解释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区分就业歧视的不同类型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适用比例原则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明确就业歧视的抗辩理由第29-30页
第四章 我国就业歧视的司法判断标准的分析及完善第30-40页
    4.1 我国司法实践中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分析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以现行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为标准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关联性标准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真实职业资格标准第33-36页
    4.2 完善我国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区别劳动者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确立关联性原则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引入比例原则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明确就业歧视的例外第38-40页
结论第40-41页
参考文献第41-43页
致谢第43-44页
作者和导师简介第44-45页
附件第45-46页

论文共4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研究
下一篇:基于用户位置隐私保护的室内WLAN指纹定位组网优化算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