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目的、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2.1 矿山三维建模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2 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3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铀矿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3-33页 |
2.1 区域地理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1.1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| 第23页 |
2.1.2 气候及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2 矿床地质条件 | 第24-29页 |
2.2.1 矿床地质 | 第24-27页 |
2.2.2 矿体特征 | 第27-28页 |
2.2.3 矿石特征 | 第28-29页 |
2.3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9-30页 |
2.3.1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| 第29页 |
2.3.2 矿床充水因素 | 第29页 |
2.3.3 含水层(带)特征 | 第29-30页 |
2.4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30-31页 |
2.5 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矿山开拓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| 第33-49页 |
3.1 3DMINE软件简介与应用情况 | 第33页 |
3.2 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建立 | 第33-37页 |
3.2.1 地表模型建立 | 第34-35页 |
3.2.2 矿体模型建立 | 第35-36页 |
3.2.3 巷道模型建立 | 第36-37页 |
3.3 某矿床开拓三维模型建立与优选 | 第37-48页 |
3.3.1 开拓方案的提出 | 第38-44页 |
3.3.2 开拓方案三维模型的建立与优选 | 第44-4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采场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| 第49-72页 |
4.1 MIDAS-GTS数值模拟软件基本情况介绍 | 第49-50页 |
4.1.1 MIDAS-GTS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| 第49-50页 |
4.1.2 MIDAS/GTS数值模拟分析基本过程 | 第50页 |
4.2 采矿方法及结构参数 | 第50-52页 |
4.2.1 采矿方法的选择 | 第50-51页 |
4.2.2 采场结构参数与采切工程布置 | 第51页 |
4.2.3 回采工艺 | 第51-52页 |
4.3 矿岩力学参数试验 | 第52-59页 |
4.3.1 现场取样 | 第53-54页 |
4.3.2 试样制备与主要试验设备 | 第54-57页 |
4.3.3 岩石力学参数 | 第57-59页 |
4.4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| 第59-67页 |
4.4.1 试验采场概况 | 第59页 |
4.4.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| 第59-65页 |
4.4.3 模拟方案 | 第65-67页 |
4.5 安全性验证 | 第67-71页 |
4.5.1 矿柱安全性验算 | 第67-69页 |
4.5.2 安全开采深度计算 | 第69-7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五章 采场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72-100页 |
5.1 各方案模拟结果 | 第72-90页 |
5.1.1 方案一模拟结果 | 第72-78页 |
5.1.2 方案二模拟结果 | 第78-84页 |
5.1.3 方案三模拟结果 | 第84-90页 |
5.2 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| 第90-96页 |
5.2.1 三种方案位移变化比较 | 第90-91页 |
5.2.2 三种方案应力变化比较 | 第91-94页 |
5.2.3 三种方案结果塑性区分析 | 第94-95页 |
5.2.4 分析结论 | 第95-96页 |
5.3 采场稳定性计算验证 | 第96-97页 |
5.3.1 安全性检验计算 | 第96-97页 |
5.3.2 验算结果 | 第9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7-10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0-10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6.2 问题与展望 | 第101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10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10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