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明代前、中期对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接受 | 第11-45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11-15页 |
第二节 前七子对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接受 | 第15-22页 |
一、“取法乎上”与宗法汉魏 | 第15-18页 |
二、创作上的摹拟与创新 | 第18-22页 |
第三节 后七子派对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接受(上) | 第22-30页 |
一、李攀龙:摹古与《古诗后十九首》 | 第23-25页 |
二、王世贞:师法与《古诗十九首》 | 第25-28页 |
三、谢榛:声律与《古诗十九首》 | 第28-30页 |
第四节 后七子派对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接受(下) | 第30-36页 |
一、王世懋:诗主性情与《古诗十九首》 | 第31-33页 |
二、沈懋孝:浑成无痕与《古诗十九首》 | 第33-36页 |
第五节 胡应麟对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接受 | 第36-45页 |
一、对《十九首》诗史地位的推崇 | 第36-38页 |
二、对《十九首》艺术特征的品评 | 第38-40页 |
三、拟诗与创作中的借鉴 | 第40-45页 |
第二章 明代后期对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接受 | 第45-72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45-47页 |
第二节 公安派对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接受 | 第47-52页 |
一、“真”与《古诗十九首》 | 第47-50页 |
二、“蕴藉”与《古诗十九首》 | 第50-52页 |
第三节 竟陵派对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接受 | 第52-58页 |
一、“厚”之内涵 | 第53-54页 |
二、性情之“厚” | 第54-56页 |
三、无痕之“厚” | 第56-58页 |
第四节 陆时雍对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接受 | 第58-65页 |
一、浅近自然 | 第58-60页 |
二、“托”达“神韵” | 第60-63页 |
三、以“托”评诗 | 第63-65页 |
第五节 许学夷对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接受 | 第65-72页 |
一、五言正体之始 | 第65-67页 |
二、本乎情兴,兴寄深微 | 第67-69页 |
三、五言古诗的最高典范 | 第69-72页 |
第三章 《古诗十九首》对明代诗歌批评与创作的作用及影响 | 第72-79页 |
第一节 《古诗十九首》对明代诗歌批评的作用及影响 | 第72-76页 |
第二节 《古诗十九首》对明代诗歌创作的作用及影响 | 第76-79页 |
结语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
后记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