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5页 |
(一) 案例一:董力诉上海致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案 | 第10-11页 |
(二) 案例二:海南钢铁集团诉中冶矿业公司 | 第11-12页 |
(三) 我国诚信义务的相关规定 | 第12-14页 |
1. 《公司法》《证券法》的相关规定 | 第12-13页 |
2. 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等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的相关规定 | 第13-14页 |
(四) 我国诚信义务相关规定的问题与不足 | 第14-15页 |
二、信义义务的内容 | 第15-27页 |
(一) 控股股东诚信义务的嬗变 | 第15页 |
(二) 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法理来源 | 第15-20页 |
1. 控制概念的扩展 | 第16-18页 |
2. 股东利益冲突概念的扩张 | 第18-20页 |
(三) 股东诚信义务的触发条件 | 第20-22页 |
(四) 控股股东诚信义务的现实意义 | 第22页 |
(五)、域外忠实义务标准策略之比较 | 第22-27页 |
1. 经营者的忠实义务:欧美之比较 | 第22-24页 |
2. 补偿条款:以法、德为中心考察 | 第24-25页 |
3. 控股股东的归责基础及事后责任 | 第25-26页 |
4. 董事和审计师的事后责任 | 第26页 |
5. 忠实义务形式上的差异与实质上的趋同 | 第26-27页 |
三、引入控制股东信义义务的法理依据、违反信义义务的判断标准,主要表现形式 | 第27-37页 |
(一) 引入控制股东信义义务的法理依据 | 第27-31页 |
1. 股权相对集中的现实要求 | 第27-29页 |
2. 资本多数决原则的修正 | 第29页 |
3. 诚实信用原则、禁止权利滥用原则、信义义务原则之对比 | 第29-31页 |
(二) 信义义务的审查标准 | 第31-33页 |
1. 商业判断规则和实质公平标准 | 第31-32页 |
2. 公司机会标准 | 第32-33页 |
(三) 实践中违反信义义务的具体表现形式 | 第33-37页 |
1. 关联交易 | 第33页 |
2. 排除少数股东对公司的经营管理 | 第33-34页 |
3. 违规提供担保 | 第34页 |
4. 剥夺少数股东的知情权 | 第34-35页 |
5. 虚假陈述 | 第35页 |
6. 定向增发,输送利益 | 第35-37页 |
四、控制股东的界定 | 第37-42页 |
(一) 各国(地区)对于控制股东的认定 | 第37-38页 |
1. 美国法 | 第37页 |
2. 英国法 | 第37页 |
3. 我国台湾地区 | 第37-38页 |
(二) 我国公司法相关规定 | 第38-39页 |
(三) 控制股东的种类 | 第39-42页 |
1. 绝对多数持股的控制股东 | 第39页 |
2. 相对多数持股的控制股东 | 第39-40页 |
3. 特殊情况下,持少数股股东 | 第40-42页 |
五、其他信义义务相关制度的引入 | 第42-44页 |
(一) 建立买出制度和强制分配制度 | 第42页 |
(二) 完善累积投票制度 | 第42页 |
(三) 完善公司章程 | 第42-43页 |
(四) 集团诉讼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8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