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4-33页 |
1.1 引言 | 第24-2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24-25页 |
1.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5页 |
1.1.3 项目来源 | 第2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5-30页 |
1.2.1 银杏叶类脂的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| 第25-29页 |
1.2.2 银杏叶类脂中聚戊烯醇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| 第29-30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2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30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2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32页 |
1.5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破壁技术辅助提取银杏叶类脂工艺优化 | 第33-48页 |
2.1 引言 | 第33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7页 |
2.2.1 材料 | 第33页 |
2.2.2 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33-34页 |
2.2.3 酶法辅助超声提取银杏叶类脂工艺优化 | 第34-36页 |
2.2.4 机械化学法提取银杏叶类脂工艺优化 | 第36-37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7页 |
2.3.1 聚戊烯醇含量计算方法的确定 | 第37页 |
2.3.2 酶的筛选结果 | 第37-38页 |
2.3.3 Plackett-Burma试验结果 | 第38-40页 |
2.3.4 响应面试验结果 | 第40-43页 |
2.3.5 机械化学法提取银杏叶类脂工艺优化 | 第43-47页 |
2.4 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酶解液中水溶性成分的分离及功能特性 | 第48-67页 |
3.1 引言 | 第48页 |
3.2 材料与仪器 | 第48-55页 |
3.2.1 主要材料与试剂 | 第48页 |
3.2.2 主要仪器 | 第48-49页 |
3.2.3 酶解液多糖的提取 | 第49页 |
3.2.4 酶解液多糖的纯化、结构鉴定及活性评价 | 第49-52页 |
3.2.5 酶解液蛋白质的提取、分离及功能特性 | 第52-55页 |
3.2.6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| 第55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5-66页 |
3.3.1 酶解液多糖纯化结果 | 第55-56页 |
3.3.2 酶解液多糖单体的红外光谱 | 第56-57页 |
3.3.3 酶解液多糖单体的组成和分子量 | 第57-59页 |
3.3.4 不同极性部位酶解液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| 第59-61页 |
3.3.5 酶解液蛋白质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| 第61-62页 |
3.3.6 酶解液蛋白质提取工艺优化 | 第62-63页 |
3.3.7 酶解液高纯度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评价 | 第63-66页 |
3.4 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四章 破壁技术提取前后银杏叶的理化性质分析 | 第67-100页 |
4.1 引言 | 第67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67-77页 |
4.2.1 材料 | 第67页 |
4.2.2 主要试剂及仪器 | 第67-68页 |
4.2.3 破壁技术提取前后银杏叶的理化性质分析 | 第68-76页 |
4.2.4 机械化学法提取前后银杏叶理化性质分析 | 第76-77页 |
4.2.5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| 第77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77-98页 |
4.3.1 G1,G2和G3相关成分含量 | 第77页 |
4.3.2 G1,G2和G3细胞壁外观形貌 | 第77-78页 |
4.3.3 G1,G2和G3的热稳定性 | 第78-81页 |
4.3.4 G1,G2和G3的热解动力学及机理 | 第81-88页 |
4.3.5 G1,G2和G3裂解产物组成 | 第88-93页 |
4.3.6 机械化学法提取前后银杏叶细胞壁形貌 | 第93-94页 |
4.3.7 机械化学法提取前后银杏叶的热解行为 | 第94-95页 |
4.3.8 机械化学法提取前后银杏叶的裂解产物组成 | 第95-98页 |
4.3.9 机械化学法提取前后银杏叶中聚戊烯醇的含量 | 第98页 |
4.4 小结 | 第98-100页 |
第五章 银杏叶类脂的配位纯化及机理研究 | 第100-116页 |
5.1 引言 | 第100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00-105页 |
5.2.1 主要试剂及仪器 | 第100-101页 |
5.2.2 配位纯化材料的合成 | 第101-102页 |
5.2.3 配位纯化材料的表征 | 第102页 |
5.2.4 银杏叶类脂的大量制备 | 第102-103页 |
5.2.5 银杏叶类脂的分离纯化 | 第103-105页 |
5.2.6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| 第105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05-114页 |
5.3.1 合成材料表征结果 | 第105-107页 |
5.3.2 吸附动力学 | 第107-109页 |
5.3.3 吸附等温线 | 第109-113页 |
5.3.4 银杏叶类脂中聚戊烯醇的纯化 | 第113页 |
5.3.5 聚戊烯醇标准品的静态吸附动力学 | 第113-114页 |
5.3.6 配位机理探讨 | 第114页 |
5.4 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第六章 银杏叶类脂的热解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| 第116-126页 |
6.1 引言 | 第116页 |
6.2 试剂与方法 | 第116-117页 |
6.2.1 主要仪器 | 第116页 |
6.2.2 试验方法 | 第116-117页 |
6.2.3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| 第117页 |
6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17-125页 |
6.3.1 热稳定性 | 第117-118页 |
6.3.2 化学键断裂情况 | 第118-120页 |
6.3.3 热解动力学及机理 | 第120-125页 |
6.4 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七章 银杏叶类脂纳米银制剂的制备及表征 | 第126-137页 |
7.1 引言 | 第126页 |
7.2 试剂与仪器 | 第126页 |
7.2.1 主要试剂 | 第126页 |
7.2.2 主要仪器 | 第126页 |
7.3 纳米银类脂制剂的制备 | 第126-128页 |
7.3.1 银杏叶类脂脂质体包封率的计算 | 第126-127页 |
7.3.2 聚戊烯醇脂质体包封率的计算 | 第127页 |
7.3.3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| 第127页 |
7.3.4 银杏叶类脂/聚戊烯醇脂质体的制备 | 第127-128页 |
7.3.5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/聚戊烯醇脂质体的制备 | 第128页 |
7.3.6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/聚戊烯醇凝胶剂的制备 | 第128页 |
7.4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/聚戊烯醇制剂的表征 | 第128-129页 |
7.4.1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/聚戊烯醇脂质体的表征 | 第128-129页 |
7.4.2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/聚戊烯醇凝胶剂的表征 | 第129页 |
7.5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| 第129-130页 |
7.6 结果与分析 | 第130-135页 |
7.6.1 卵胆比关系确定 | 第130页 |
7.6.2 空白脂质体与银杏叶类脂/聚戊烯醇溶液比例关系确定 | 第130-131页 |
7.6.3 超声包封时间确定 | 第131页 |
7.6.4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/聚戊烯醇脂质体的表征结果 | 第131-134页 |
7.6.5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/聚戊烯醇凝胶剂的表征结果 | 第134-135页 |
7.7 小结 | 第135-137页 |
第八章 银杏叶类脂及其制剂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 | 第137-150页 |
8.1 引言 | 第137页 |
8.2 材料与仪器 | 第137-138页 |
8.2.1 材料与试剂 | 第137页 |
8.2.2 主要仪器 | 第137-138页 |
8.3 试验方法 | 第138-140页 |
8.3.1 银杏叶类脂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| 第138页 |
8.3.2 抗氧化活性评价 | 第138页 |
8.3.3 培养基制备 | 第138-139页 |
8.3.4 菌种活化及菌落浓度的确定 | 第139页 |
8.3.5 抑菌活性测定 | 第139页 |
8.3.6 MIC和MBC浓度的确定 | 第139-140页 |
8.3.7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| 第140页 |
8.4 结果与分析 | 第140-149页 |
8.4.1 抗氧化活性 | 第140-146页 |
8.4.2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/聚戊烯醇制剂的抑菌作用 | 第146-149页 |
8.5 小结 | 第149-150页 |
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50-153页 |
9.1 结论 | 第150-152页 |
9.2 展望 | 第152-1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3-162页 |
缩写对照表 | 第162-163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163-164页 |
致谢 | 第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