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油茶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1.1 种质资源 | 第12-13页 |
1.1.2 优树的选育 | 第13页 |
1.1.3 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| 第13-14页 |
1.1.4 杂交育种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背景 | 第15-17页 |
1.2.1 油茶价值 | 第15-16页 |
1.2.2 海南油茶现状及发展策略 | 第16-17页 |
1.3 油茶果实经济性状评价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2 油茶果实性状比较分析及评价 | 第20-34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2.1.1 试验地概况 | 第20页 |
2.1.2 试验材料 | 第20-22页 |
2.1.3 试验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3页 |
2.2.1 油茶不同优良单株的果实数量性状比较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2.2 油茶不同优良单株的种子经济性状比较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2.3 油茶不同优良单株果实性状合理-满意度评价 | 第29-33页 |
2.3 小结与讨论 | 第33-34页 |
3 油脂品质比较分析及评价 | 第34-50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34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34-38页 |
3.2.1 油脂提取 | 第34-35页 |
3.2.2 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| 第35页 |
3.2.3 折光指数的测定 | 第35-36页 |
3.2.4 酸值测定 | 第36页 |
3.2.5 碘值测定 | 第36-37页 |
3.2.6 皂化值测定 | 第37-38页 |
3.2.7 过氧化值测定 | 第38页 |
3.2.8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38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8页 |
3.3.1 油茶不同优良单株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比较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3.2 油茶不同优良单株油脂理化性质比较分析 | 第41-44页 |
3.3.3 油茶不同优良单株油脂品质的合理-满意度评价 | 第44-48页 |
3.4 小结与讨论 | 第48-50页 |
4 油茶茶粕成分比较分析及评价 | 第50-63页 |
4.1 试验材料 | 第50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50-55页 |
4.2.1 灰分测定 | 第50-51页 |
4.2.2 粗蛋白测定 | 第51-52页 |
4.2.3 可溶性总糖测定 | 第52-53页 |
4.2.4 粗纤维测定 | 第53-54页 |
4.2.5 茶皂素测定 | 第54-55页 |
4.2.6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55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5-61页 |
4.3.1 油茶不同优良单株茶粕成分的比较分析 | 第55-58页 |
4.3.2 油茶不同优良单株茶粕成分合理-满意度评价 | 第58-61页 |
4.4 小结与讨论 | 第61-63页 |
5 海南油茶不同优株果实经济性状综合评价 | 第63-68页 |
5.1 海南油茶不同优良单株果实经济性状综合评价方法 | 第63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63-67页 |
5.2.1 复合合理-满意度的计算 | 第63-66页 |
5.2.2 复合筛选结果 | 第66-67页 |
5.3 小结与讨论 | 第67-68页 |
6 结论、展望与创新点 | 第68-70页 |
6.1 结论 | 第68-69页 |
6.2 展望 | 第69页 |
6.3 创新点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8页 |
图版 | 第78-8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88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