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8页 |
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(MHC)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3页 |
1.1 MHC的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鸡的MHC结构、功能和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2 TAP基因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3 目标区域捕获测序 | 第14-15页 |
4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15-16页 |
4.1 SYBR Green染料法 | 第15页 |
4.2 以参照基因作为标准进行相对定量 | 第15-16页 |
4.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| 第16页 |
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不同品种鸡TAP1基因多态性分析 | 第18-36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18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18页 |
1.2 主要仪器 | 第18页 |
1.3 主要试剂 | 第18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1 样品采集与处理 | 第18-19页 |
2.2 目标区域捕获测序 | 第19页 |
2.3 测序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| 第19页 |
2.4 测序结果PCR验证 | 第19-20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34页 |
3.1 TAP1基因外显子多态性分析 | 第20-26页 |
3.2 TAP1基因启动子及内含子区多态性分析 | 第26-32页 |
3.3 不同鸡品种的SNP比例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4 对目标捕获测序结果进行PCR验证 | 第33-34页 |
4 讨论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广西黄鸡TAP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分析 | 第36-43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36页 |
1.1 试验动物 | 第36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36页 |
1.3 实验试剂 | 第36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6-39页 |
2.1 DNA提取 | 第36-37页 |
2.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37页 |
2.3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| 第37-38页 |
2.4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1 引物扩增效果及测序结果 | 第39-40页 |
3.2 TAP1基因启动子区遗传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3 TAP1基因启动子突变区转录因子分析 | 第41页 |
4 讨论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广西黄鸡TAP1基因mRNA表达规律分析 | 第43-60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43页 |
1.1 实验菌株 | 第43页 |
1.2 实验动物 | 第43页 |
1.3 实验仪器 | 第43页 |
1.4 实验试剂 | 第43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43-48页 |
2.1 攻毒前菌株的准备和污染检测 | 第43-44页 |
2.2 攻毒和样品采集 | 第44页 |
2.3 盲肠内载菌量检测 | 第44页 |
2.4 血浆IL-1α,IFNγ,IgY和IgM浓度检测 | 第44-45页 |
2.5 Trizol法提取总RNA及RNA检测 | 第45-46页 |
2.6 RNA样品的反转录 | 第46页 |
2.7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46-47页 |
2.8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| 第47-48页 |
2.9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| 第48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8页 |
3.1 沙门氏菌感染后盲肠载菌量变化 | 第48-49页 |
3.2 沙门氏菌感染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| 第49-51页 |
3.3 总RNA的纯度与完整性 | 第51-52页 |
3.4 TAP1基因在对照组不同日龄雏鸡中表达规律 | 第52-53页 |
3.5 TAP1基因不同攻毒时间不同组织中表达规律 | 第53-54页 |
3.6 TAP1基因在攻毒前后表达水平的表达水平差 | 第54-57页 |
3.7 TAP1基因在野生型和突变型个体的表达差异 | 第57-58页 |
4 讨论 | 第58-60页 |
全文结论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