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台湾的儒学教育(1683-1895)
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8-12页 |
一、国内外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8-10页 |
二、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三、课题研究的方法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清代台湾儒学教育的建制 | 第12-36页 |
第一节 清代台湾的文教政策 | 第12-16页 |
一、清代文教政策的主要内涵 | 第12-14页 |
二、清代文教政策在台湾的实施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清代台湾的府县儒学 | 第16-25页 |
一、台湾府县儒学的创办及沿革 | 第16-21页 |
二、清朝对台湾府县儒学的管理 | 第21-22页 |
三、台湾考选实施概况 | 第22-25页 |
第三节 清代台湾的书院 | 第25-32页 |
一、台湾书院的发展概况 | 第25-26页 |
二、台湾书院的机构设置和教学管理 | 第26-30页 |
三、几所重要书院的概况 | 第30-32页 |
第四节 清代台湾的乡学 | 第32-36页 |
一、私塾 | 第32-33页 |
二、社学 | 第33-34页 |
三、义学 | 第34-36页 |
第二章 台湾儒学教育的特征 | 第36-60页 |
第一节 程朱理学的兴起 | 第36-42页 |
一、兴起的背景 | 第36-37页 |
二、陈瑸对程朱理学的倡导 | 第37-40页 |
三、蔡世远对台湾儒学教育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第二节 普及与提高 | 第42-50页 |
一、蓝鼎元对台湾普及儒学教育的建议 | 第42-44页 |
二、台湾儒学教育水平提高的表现 | 第44-50页 |
第三节 独尊与兼容 | 第50-60页 |
一、朱子学贯穿清代台湾儒学的教育始终 | 第50-51页 |
二、隐存于清代的明郑儒学思想 | 第51-52页 |
三、鸦片战争后台湾经世实学的兴起 | 第52-60页 |
第三章 清代台湾儒学教育的影响 | 第60-64页 |
第一节 对政治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第二节 对经济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第三节 对文化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