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边水小油藏混合井网适应性评价--以春光油田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选题理论依据及目的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选题依据 | 第8-9页 |
1.1.2 选题的目的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9-11页 |
1.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11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3-14页 |
1.6 主要成果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春光油田地质概况 | 第15-27页 |
2.1 构造特征 | 第15页 |
2.2 层系划分 | 第15-23页 |
2.2.1 小层的划分方案 | 第16页 |
2.2.2 单井小层划分 | 第16-23页 |
2.3 储层特征描述 | 第23-25页 |
2.3.1 岩石学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3.2 物性特征 | 第24页 |
2.3.3 非均质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4 流体性质 | 第25-27页 |
2.4.1 地层水性质 | 第25-26页 |
2.4.2 原油性质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春光各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| 第27-46页 |
3.1 油藏综合动态分析 | 第27-30页 |
3.2 边水能量评价 | 第30-36页 |
3.2.1 实测数据分析 | 第31页 |
3.2.2 压降法边水能量评价 | 第31-33页 |
3.2.3 水侵量法边水能量评价 | 第33-35页 |
3.2.4 驱动指数边水能量评价 | 第35-36页 |
3.3 递减规律分析及采收率预测 | 第36-46页 |
3.3.1 经验公式法计算采收率 | 第37-38页 |
3.3.2 排 2-15 区块采收率预测 | 第38-41页 |
3.3.3 排8区块采收率预测 | 第41-45页 |
3.3.4 采收率综合分析 | 第45-46页 |
第4章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| 第46-81页 |
4.1 地质建模和储量计算 | 第46-55页 |
4.1.1 三维网格设置 | 第46-49页 |
4.1.2 构造建模 | 第49-50页 |
4.1.3 属性参数建模 | 第50-54页 |
4.1.4 储量计算 | 第54-55页 |
4.2 数值模型建立 | 第55-67页 |
4.2.1 油藏物性及流体性质 | 第55-56页 |
4.2.2 模型储量拟合 | 第56-57页 |
4.2.3 数值模拟水体大小拟合 | 第57页 |
4.2.4 生产历史拟合 | 第57-67页 |
4.3 剩余油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| 第67-81页 |
4.3.1 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点 | 第67-76页 |
4.3.2 剩余油储量分布特点 | 第76-79页 |
4.3.3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| 第79-81页 |
第5章 油藏分类及井网适应性评价 | 第81-98页 |
5.1 小油藏分类 | 第81-86页 |
5.1.1 油藏分类方法研究 | 第81-82页 |
5.1.2 合理的油藏分类方法 | 第82-84页 |
5.1.3 油藏类型划分 | 第84-85页 |
5.1.4 分类混合井网评价 | 第85-86页 |
5.2 合理井网密度评价 | 第86-88页 |
5.3 混合井网适应性评价 | 第88-97页 |
5.3.1 高部位生产井部署的合理性 | 第88-89页 |
5.3.2 单排与双排状井网 | 第89-94页 |
5.3.3 直井与水平井的选择 | 第94-97页 |
5.4 井网评价总结 | 第97-98页 |
结论 | 第98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