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复合材料论文

离子液体溶解分离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及其再利用复合材料性能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32页
    1.1 聚酰胺和棉纤维及其交织物的应用及回收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聚酰胺的概述与应用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棉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聚酰胺/棉交织物的性能及应用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聚酰胺/棉织物的回收利用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聚酰胺/棉织物的回收利用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1.2 离子液体概述及其溶解纤维素的作用机理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离子液体的结构与分类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离子液体的合成与性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的作用机理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离子液体在纤维素回收中的应用第20-21页
    1.3 纤维素多孔材料性能及其成孔机理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纤维素多孔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纤维素多孔材料成孔机理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纤维素多孔材料制备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纤维素多孔材料研究现状第23-24页
    1.4 自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自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自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成型方法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自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第25-26页
    1.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本课题研究意义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27-32页
第二章 离子液体对棉纤维溶解性能研究第32-47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32-33页
    2.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材料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仪器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棉纤维预处理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棉纤维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再生纤维素膜的制备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棉纤维溶解过程观察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再生纤维素扫描电镜测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再生纤维素红外光谱测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再生纤维素热失重分析测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0 再生纤维素XRD测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1 再生纤维素力学性能测试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2 再生纤维素聚合度测定第35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棉纤维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纤维素含量对溶解时间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溶解温度对溶解时间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溶解再生对棉纤维素聚合度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离子液体溶解棉纤维过程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再生纤维素形态结构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再生纤维素化学结构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再生纤维素热稳定性能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再生纤维素结晶性能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再生纤维素力学性能第44-4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45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45-47页
第三章 离子液体分离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机理及表征第47-6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7页
    3.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材料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仪器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离子液体分离聚酰胺/棉织物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离子液体回收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纤维素和聚酰胺回收率测定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聚酰胺/棉织物分离过程观察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分离前后组份扫描电镜测试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分离前后组份红外光谱测试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分离前后组份热失重分析测试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0 分离前后组份XRD测试第50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5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分离过程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分离温度的选择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分离时间的选择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用量的选择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最佳分离工艺的优化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分离前后形态结构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分离前后组份化学结构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分离前后组份热稳定性能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9 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分离前后组份结晶性能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0 离子液体溶解分离废旧聚酰胺/棉织物机理第62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63-65页
第四章 再生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65-8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5-66页
    4.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材料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仪器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壳聚糖粉体的制备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壳聚糖粉体粒径分布测试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形态结构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红外光谱测试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热失重分析测试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XRD测试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0 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吸湿保湿率测定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1 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孔隙率测定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2 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透湿率测定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3 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4 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抗菌性能测试第70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70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壳聚糖粉体粒径分布及微观形貌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再生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表面形态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再生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再生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成孔性能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再生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吸湿性能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再生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再生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抗菌性能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再生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化学结构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再生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0 再生纤维素多孔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第83-8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4-85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85-87页
第五章 再利用自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第87-106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7-88页
    5.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8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材料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实验仪器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废旧聚酰胺 6/氨纶混纺织物的分离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废旧聚酰胺6织物的熔融共混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聚酰胺6的阴离子原位聚合反应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制备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聚酰胺复合材料扫描电镜测试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聚酰胺复合材料红外光谱测试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9 聚酰胺复合材料DSC测试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0 聚酰胺复合材料热失重分析测试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1 聚酰胺复合材料XRD测试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2 聚酰胺复合材料流变性能测试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3 聚酰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第92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9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再利用自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截面形态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再利用自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化学结构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再利用自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再利用自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再利用自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热性能分析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再利用自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再利用自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断裂机理第102-10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03-104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04-106页
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06-108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106-107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107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107-108页
致谢第108-109页
附录: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9页

论文共10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2O释放机理的研究
下一篇:生活污水培养小球藻和栅藻及其生物质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