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1-12页 |
1 引言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6页 |
1.2.1 不同尺度森林植被蒸腾耗水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1.2.2 树木蒸腾耗水影响因子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目标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6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8-19页 |
2.1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8页 |
2.1.2 气候条件 | 第18-19页 |
2.1.3 水文状况 | 第19页 |
2.1.4 植被条件 | 第19页 |
2.2 试验场地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3 试验方法与数据 | 第20-26页 |
2.3.1 林分调查 | 第20-21页 |
2.3.2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3.3 环境因子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3.4 叶片生理生态指标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3.5 树干液流的测定 | 第22-24页 |
2.3.6 林木耗水向林分耗水的尺度转换方法 | 第24页 |
2.3.7 P-M模型计算方法 | 第24-26页 |
3 杨树各生理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| 第26-35页 |
3.1 不同生理参数对光强和CO_2浓度的响应过程 | 第26-31页 |
3.1.1 不同生长时期的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 | 第26-27页 |
3.1.2 嫩叶与成熟叶的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 | 第27-28页 |
3.1.3 不同CO_2浓度和光强下的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 | 第28-29页 |
3.1.4 上午与下午的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 | 第29-31页 |
3.2 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研究 | 第31-34页 |
3.2.1 光响应模型介绍 | 第31-32页 |
3.2.2 光响应模型对光响应曲线和光合参数的模拟 | 第32-34页 |
3.3 小结 | 第34-35页 |
4 杨树耗水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5-51页 |
4.1 不同胸径杨树茎流速率变化规律 | 第35-37页 |
4.1.1 不同胸径杨树茎流速率日变化结果分析 | 第35页 |
4.1.2 不同胸径杨树茎流速率月变化结果分析 | 第35-37页 |
4.2 不同胸径杨树耗水量的变化规律 | 第37-40页 |
4.2.1 不同胸径杨树耗水量的日变化过程 | 第37页 |
4.2.2 不同胸径杨树耗水量的季节变化过程 | 第37-40页 |
4.3 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| 第40-44页 |
4.3.1 小时尺度下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 | 第40-41页 |
4.3.2 日时间尺度下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 | 第41-43页 |
4.3.3 月尺度下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 | 第43-44页 |
4.4 茎流速率与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关系 | 第44-47页 |
4.4.1 持续干旱和雨后茎流速率与水分条件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4.4.2 生长季土壤水、地下水及茎流速率的变化规律 | 第45-47页 |
4.5 单木耗水模型 | 第47-50页 |
4.5.1 小时时间尺度单木耗水模型 | 第47页 |
4.5.2 日时间尺度单木耗水模型 | 第47-49页 |
4.5.3 月时间尺度单木耗水模型 | 第49-50页 |
4.6 小结 | 第50-51页 |
5 单木耗水向林分耗水的尺度扩展 | 第51-62页 |
5.1 以胸径为纯量计算林分耗水量 | 第51-52页 |
5.2 以综合指标为纯量计算林分耗水量 | 第52-54页 |
5.3 以叶面积为纯量计算林分耗水量 | 第54-56页 |
5.4 基于Penman-Monteith修正式的林分耗水量计算 | 第56-59页 |
5.4.1 应用理论及方程 | 第56页 |
5.4.2 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56-57页 |
5.4.3 P-M修正式计算林分耗水量的结果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5 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 | 第59-61页 |
5.6 小结 | 第61-6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6.1 结论 | 第62页 |
6.2 展望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