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雷电定位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技术应用情况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应用情况 | 第12-14页 |
1.3 国内外关于雷电定位系统的研究情况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雷电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 | 第16-22页 |
2.1 输电线路受雷击放电的机理 | 第16-17页 |
2.1.1 雷电的放电过程 | 第16页 |
2.1.2 输电线路遭受的雷击原理 | 第16-17页 |
2.2 雷电定位系统定向定位原理 | 第17-21页 |
2.2.1 定向法定位原理 | 第17-18页 |
2.2.2 时差法定位原理 | 第18-21页 |
2.2.3 综合法定位原理 | 第2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第四代雷电定位系统的系统结构 | 第22-35页 |
3.1 探测站 | 第22-27页 |
3.1.1 探测站的结构构成 | 第22-24页 |
3.1.2 判别地闪和云闪信号 | 第24-26页 |
3.1.3 探测站的探测误差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1.4 探测站的布站原则 | 第27页 |
3.2 中心站 | 第27-29页 |
3.2.1 前置处理机 | 第28页 |
3.2.2 雷电数据服务器 | 第28页 |
3.2.3 位置分析仪 | 第28-29页 |
3.3 雷电信息系统 | 第29-34页 |
3.3.1 雷电信息系统的用户界面 | 第29-31页 |
3.3.2 查询方法和查询显示结果 | 第31-3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第四代雷电定位系统在北京电网中的应用 | 第35-54页 |
4.1 北京电网新一代雷电定位系统建设方案 | 第35-46页 |
4.1.1 总体方案 | 第36页 |
4.1.2 系统结构 | 第36-37页 |
4.1.3 探测站设计 | 第37-42页 |
4.1.4 中心站设计 | 第42-45页 |
4.1.5 用户信息系统 | 第45-46页 |
4.2 新一代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 | 第46-50页 |
4.2.1 新雷电定位系统线路雷击事故检测率 | 第47-48页 |
4.2.2 新雷电定位系统线路雷击事故监测数据定位精度 | 第48页 |
4.2.3 新雷电定位系统落雷情况统计 | 第48-50页 |
4.3 第三代、第四代雷电定位系统的比较 | 第50-5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5.1 总结 | 第54-55页 |
5.2 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1页 |